常德同城空降约,同城速约即刻相见
最近发现朋友圈里常有人提起“同城速约”这事儿,说实话,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外卖跑腿服务呢。直到上周叁晚上,加班到十点半的我刷到老同学发的一条动态:“常德同城空降约太方便了,刚下班就找到人一起吃宵夜!”配图是热腾腾的牛肉粉和两双筷子。我盯着手机愣了叁秒——这年头连社交都开启闪送模式了?
记得五年前在常德认识新朋友有多麻烦。得先加入各种兴趣群,小心翼翼地发自我介绍,再约着周末组局。要是遇到临时放鸽子的,精心准备的包厢就得浪费。现在倒好,就像点奶茶似的,手机戳几下就能约到聊得来的人。上周五我就试了试,在常德本地的社交平台发了条“有没有人现在想去穿紫河吹风的”,不到十分钟真有两个同龄人响应。我们沿着河堤散步,聊着常德话里的“七里八里”,突然觉得这座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变得新鲜起来。
从线上点赞到线下喝茶的距离
其实这种模式特别适合我们这种工作不固定的年轻人。上个月接了个设计急单,连续熬了四天之后,我特想找人打羽毛球。要是按以前的套路,得提前两叁天在群里喊人,等到真能约成的时候,那股想运动的劲头早过去了。但这次我直接打开同城速约板块,刚发布“体育中心羽毛球缺1人”,马上有个戴眼镜的男生应约。你说巧不巧,他居然是滨湖公园那家茶颜悦色的店长,打完球还请我喝了新出的桂花弄。现在想想,要是没有这种即时匹配,我可能又在家里刷剧度过周末了。
当然也有人担心安全问题。我表姐听说我在用这个,连夜打电话让我小心。其实平台都有实名认证和即时定位功能,而且常德就这么大,约在万达广场、友阿国际这些热闹地方,反而比深夜独自打车更让人安心。最重要的是学会筛选,那种连头像都没有或者说话含糊的,直接跳过就好。
最近这种模式还衍生出好多新玩法。我同事上周末通过同城约到四个人拼车去桃花源,油费础础下来比大巴还便宜。还有朋友组织“陌生饭局”,八个人在大小河街的餐馆尝遍常德特色菜,最后均摊才花了六十多。这些经历让我发现,当社交不再需要漫长铺垫,人与人之间反而更容易产生真诚的互动。
昨天傍晚路过老西门城墙,看见两个举着手机的年轻人正在碰头。听见他们笑着说“还真能约到人啊”,我不禁想起第一次尝试同城速约时的新奇感。或许这就是现代社交的有趣之处——我们依然渴望真实的相遇,只是换了个更高效的方式。毕竟在这座江城生活,谁不想多认识几个能随时分享牛肉粉和月光的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