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哪里有站大街的小巷子啊,六盘水站街小巷何处寻
一条老街的记忆
前几天翻手机相册,突然看到一张老照片,背景是六盘水一条熟悉又陌生的小巷。青石板路,斑驳的砖墙,几个模糊的人影。朋友在下面留言问:“这地方看着有味道,现在还在吗?六盘水哪里有站大街的小巷子啊?”这句话,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好多年前。
那时候我刚工作,单位就在老城区。每天下班,我最喜欢绕点路,不从大马路走,专门钻进那些七拐八弯的小巷子里。这些巷子不宽,两边是有些年头的居民楼,阳台伸出长长的竹竿,晾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傍晚时分,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晚饭,炒菜的香味混着淡淡的煤烟味飘出来,那是老六盘水独有的市井气息。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种“站大街”的氛围。这里的“站大街”可不是什么别的意思,就是字面意义上的——站在街边。巷子口总有几个老街坊,搬个小马扎,或者直接就倚在墙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内容无非是家长里短,谁家孩子考学啦,哪里的菜便宜啦。他们就像这条巷子的守望者,日复一日,看着人来人往。
还有推着叁轮车卖炸土豆的大姐,车边总是围着一群刚放学的孩子。大姐手法麻利,一边炸土豆一边和孩子们说笑。那股焦香的辣椒面味道,能飘出好远。旁边可能还有个修鞋的老师傅,低着头专注地敲敲打打,偶尔抬头和熟客聊上两句。那时候生活节奏慢,大家好像都有用不完的时间,愿意在这样的巷子里停下来,说几句话。
寻找正在消失的风景
朋友这一问,倒让我生出了再去看看的念头。趁着周末有空,我又去了那片老城区。说实话,变化真大。很多地方都围起了蓝色的施工挡板,上面印着“城市更新”的字样。高大的吊车耸立着,曾经熟悉的巷子,有的已经变成了一片瓦砾,有的则被崭新的仿古立面覆盖,虽然整齐,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我凭着记忆往里走,想找到照片里那条具体的巷子,心里也琢磨着,现在六盘水站街小巷何处寻呢?拐过一个弯,还真让我找到了一条幸存的老巷。它夹在两栋新楼之间,显得又窄又旧,但那份烟火气居然还在。只是以前站街聊天的老街坊少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几个匆匆走过的外卖员。
原来修鞋摊的位置,现在变成了一家快递驿站。门口排队取件的人不少,但大家都埋头看着手机,彼此间没什么交流。我在巷子里慢慢走着,试图找回一点过去的影子。忽然闻到一阵熟悉的香味,是炸土豆!顺着味道找过去,竟然还是那位大姐,虽然鬓角多了些白发,但叁轮车和那口油锅没变。她认出了我,笑着说:“好久没看到你咯。”
我买了一份土豆,和她聊起来。她说这条巷子可能明年也要拆了,旁边的邻居大多都搬去了新区的高楼。“现在年轻人谁还愿意站大街聊天啊,”她叹了口气,“都忙着呢。我们这些老家伙,也快站不动喽。”我站在那儿,一边吃着热乎乎的土豆,一边看着这条即将消失的巷子,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城市总要发展,破旧立新是常态。那些狭窄、可能有些杂乱的巷子,从功能上讲,确实跟不上现代生活的需求了。拆掉旧房子,盖起新大楼,道路变宽了,环境变好了,这是好事。但不知道为什么,走在那些整齐划一的新街道上,总觉得少了点人情味,少了点可以让人“站”下来喘口气的角落。
也许我们怀念的,不单单是那条物理意义上的巷子,更是那种缓慢、亲密、充满人情往来的生活方式。那种走出家门就能碰到熟人,随便聊上几句的随意;那种孩子能在巷子里追逐打闹,不用担心车辆的安全感。这些东西,好像和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有点格格不入了。
离开的时候,我又回头看了一眼。夕阳照在斑驳的墙上,拉长了影子。我不知道下次再来,这里会变成什么样子。也许会有更宽的马路,更亮的霓虹。但那份对于巷子的记忆,对于那种“站大街”的闲适,会一直留在心里,成为对一个时代的温存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