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喝茶快餐号,嘉峪关品茶简餐号
西北的日头总是拉得老长,下午四点光景,阳光斜斜地打在嘉峪关城墙的青砖上。我刚从关城下来,嗓子干得冒烟,正巧望见巷子口那块褪了色的招牌——嘉峪关喝茶快餐号。
店面不大,六七张原木桌子擦得发亮。老板娘系着蓝布围裙,正提着长嘴铜壶给客人续水,水线凌空划出一道弧,稳稳落进盖碗里,半点没溅出来。“咱们这的八宝茶,冰糖放得足,解乏最管用。”她说话带着本地人那种干脆劲儿,顺手把菜单推过来。我这才注意到旁边墙上还挂着块小木牌:嘉峪关品茶简餐号。
茶香里的慢时光
邻桌坐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茶碗里枸杞红枣浮浮沉沉。“我在这喝了二十年茶咯。”他眯眼瞧着门外,“早先叫品茶简餐号,后来年轻人图快,就改了个名。不过茶还是那个茶,用的是祁连山的雪水。”
我要了碗叁炮台,看茶叶在冰糖杏脯间缓缓舒展。这时后厨飘来拉面的香气,穿着校服的少年吸溜着面条,面前摊着作业本。有个细节挺有意思——虽然店名叫快餐号,可没人真的来去匆匆。骑摩托的司机要歇够叁泡茶才起身,送货的师傅必定喝完最后一口枣茶才抹嘴。
“着急赶路的去前面连锁店。”老板娘给新来的客人指路,“咱这儿啊,说是快餐,其实求个心安。”她指指柜台后的老照片,那是九十年代的嘉峪关喝茶快餐号,门脸小了一半,但同样的铜壶同样的八仙桌。
夕阳西斜时,我又望见那块嘉峪关品茶简餐号的木牌。“这是老主顾们让留的。”老板娘擦拭着柜台,“他们说改了名儿倒像丢了魂儿。现在挺好,新客人看大招牌,老街坊认小木牌。”
临走前我添了道河西走廊特有的沙葱炒蛋。厨房里颠勺声、茶壶冒汽声、茶客的闲聊声混成一片。那个写作业的少年现在在帮母亲收拾茶具,动作熟练得像个小掌柜。
暮色渐浓,我揣着满腹茶香走上归途。回头望去,嘉峪关喝茶快餐号的灯箱刚刚亮起,暖黄的光晕里,那些坐在玻璃窗后的身影,都成了这塞上黄昏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