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200块钱随叫随到的学生,随时服务200元的青铜峡学子
这两天刷手机,总能看到“青铜峡200块钱随叫随到的学生”这个话题在本地论坛里转来转去。说实话,刚开始看到这个说法,我心里还咯噔一下——现在的学生都这么缺钱了吗?
正巧昨天去老街吃早点,碰见邻居家读大叁的小王骑着电动车匆匆忙忙送快递。趁着等红绿灯的工夫,我问他:“你们现在都这么拼啊?”小王抹了把汗,笑得挺坦然:“叔,您也听说那个‘随时服务200元的青铜峡学子’了吧?其实就是我们几个同学组的互助小组,帮人跑腿、代购、送文件啥的。”
这事儿怎么开始的
小王说,最开始是上学期期末,有个学姐在朋友圈吐槽,说复习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要是有人能帮忙买个饭就好了。马上就有同学回复:“给我200块,随叫随到!”这话本来是开玩笑,没想到真有好几个同学私信她,表示可以帮忙。后来大家一琢磨,反正平时课业不重的时候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正经搞个服务小组。
现在他们这个小团体已经有二十多人了,大部分是家里条件一般的学生。每个人时间灵活,谁有空谁接单。服务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从最初简单的送餐、取快递,到现在帮忙照顾宠物、代排队、甚至教老年人用智能手机。
我好奇地问:“那这200块钱怎么算?”小王解释说,这不是固定收费,而是个最高限额。简单的活儿可能就收个二叁十,复杂点的才会收到一两百。而且遇到老人或者确实困难的人,他们经常免费帮忙。
不只是为了赚钱
说实话,我听他这么一说,心里那点疑虑全消了。这哪是什么“掉进钱眼里”的事儿,分明是孩子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接触社会。
小王给我看了他们的微信群,里面有条不成文的规矩:接到活儿要先判断对方是不是真的需要帮助。有次半夜有个阿姨发消息,说孩子发烧了,家里没退烧药。当时两个同学马上起床,一个去买药,一个先去阿姨家里帮忙照看。这种紧急情况他们从来不多收钱,有时还倒贴药费。
还有个挺感动的事——他们固定帮助一位独居的盲人大爷,每周叁下午轮流去读报纸,已经坚持了半年多。这个服务从一开始就是免费的。
大家的看法在变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人说闲话。什么“大学生不好好读书”“掉价”之类的难听话都有。但慢慢地,街坊邻居的态度都转变了。
现在在青铜峡,你要是看见穿着校服或者戴着校徽的年轻人匆匆走过,说不定就是哪个“青铜峡200块钱随叫随到的学生”正在赶去帮忙的路上。他们成了我们这座小城里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前几天我在超市排队,前面一位老太太和收银员聊天,说现在这些孩子真不简单:“我那电视机坏了,在群里发个消息,不到半小时就有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上门来修好了。我要给钱,他死活不收,说就是插头松了。”老太太说这话时,眼里都是笑意。
回家路上我在想,这个“随时服务200元的青铜峡学子”的名头,听起来可能有点商业味,但背后其实是年轻人用自己方式在融入社会、理解责任。他们正在重新定义“帮忙”这两个字——不是单纯的义务劳动,也不是冷冰冰的商业交易,而是带着温度的价值交换。
今晚我又在小区门口看见小王了,他正帮楼上的李奶奶搬大米。临走时李奶奶往他口袋里塞了个苹果,他推辞不过,笑着收下了。那个画面,比任何说教都来得真实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