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林那里有站小巷的,虎林站旁巷弄去处
你说巧不巧,那天路过虎林站,突然就想拐进旁边那条小巷看看。这条巷子窄得很,两个人并排走都嫌挤,墙上的青苔却绿得发亮,雨水顺着屋檐滴滴答答,把石板路敲出清脆的响声。
巷口修车铺的老张正拧着螺丝,看见我就笑起来:"又来找那家豆花店?往前直走,闻到香味就对了。"他在这巷子里住了叁十年,连哪家晾衣杆会掉袜子都门儿清。我顺着他指的方向走,果然闻到一股焦香的葱油味混着豆香——就是这家了。
巷子里的老手艺
老板娘舀豆花的手法特别利落,木勺在桶里转个圈,嫩白的豆花就滑进碗里。"咱这手艺啊,从虎林站建成就没挪过窝。"她边说边撒虾米,小铁锅里的辣油正咕嘟冒泡。常来的客人都不用开口,她自己记得谁要加辣,谁不要香菜。这份熟稔,让人想起小时候总去的那家早点铺子。
再往深处走,竟发现个旧书摊。老板是个戴老花镜的大爷,正捧着泛黄的《水浒传》打盹。书架歪歪斜斜的,却分门别类摆得整齐。我抽出一本八十年代的连环画,扉页上还有小孩子的涂鸦——说不定是哪个邻居搬家时处理掉的旧物。
这些藏在虎林站旁巷弄去处的小铺子,像城市的毛细血管。没有连锁店的标准化,每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脾气。裁缝铺的阿姨会记得你去年改过腰身,理发店的老师傅还保留着刮脸的服务。在这扫码支付的时代,居然还有店家坚持用挂墙上的小本子记账。
转过弯遇见个卖糖人的手艺人,小朋友们围得水泄不通。他舀起糖浆手腕一抖,金黄的凤凰就立在竹签上。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看得入神,差点把脸贴到糖画台上。"小心烫着!"她妈妈连忙拉住,周围的人都笑起来。这场景,恍惚间像是回到了二十年前的市集。
天色渐暗时,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不是商圈那种耀眼的霓虹,而是暖黄色的白炽灯,把晾在竹竿上的衣服映出柔和的轮廓。二楼传来炒菜的滋啦声,谁家窗户飘出晚间新闻的前奏曲。站在巷口回望,虎林站的灯光在暮色中格外明亮,而这条小巷像它的影子,安静地躺在城市角落。
修车铺的老张开始收摊了,他把扳手逐个挂上墙。"明天赶早啊,给你留碗头锅豆花。"他朝我挥挥手,卷帘门拉下的声音在巷子里回荡得很远。我忽然觉得,这座城市最鲜活的气息,或许就藏在这些看似寻常的虎林站旁巷弄去处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