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晚上10点还有小巷子吗,临江夜间小巷是否开放
临江晚上10点还有小巷子吗
晚上十点,我刚加完班,拖着有点疲惫的身子走在回家的路上。车子穿过临江新城那些灯火通明的大道,两边的商铺还亮着灯,行人叁叁两两。可当我拐进通往老城区的那条路时,周遭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都这个点了,那些记忆里的老巷子,它们还在吗?
这想法一出来,就有点收不住了。我说的巷子,不是那种能通车的马路,是那种窄窄的,两边是斑驳老墙,头顶可能还晾着几件衣裳的真正的巷子。白天里,那里有摇着蒲扇下棋的老人,有追逐打闹的孩子,充满了烟火气。可到了晚上十点,这份热闹还会在吗?
我心里带着这份好奇,索性把车停在路边,决定步行往里面走走看。越往里走,路灯的光线就越发昏黄,把人的影子拉得老长。耳边是新城区那边隐约传来的车流声,像背景音一样,衬托得眼前这片区域更加安静。说实话,一个人走在里面,心里是有点打鼓的。
走了大概五六分钟,拐过一个弯,眼前的景象让我愣了一下。巷子还在,它真真切切地在那里。只是,白天的喧闹彻底沉寂了。大多数住户的窗户都是暗的,只有零星几扇窗户里透出电视机的微光,或者一盏温馨的床头灯。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潮湿的植物气息,混合着老房子特有的那种味道。
我放轻了脚步,怕打扰了这份宁静。偶尔能看到一两家小店还开着门,是那种自家门面改的小卖部,老板坐在柜台后面看着手机,店里昏黄的灯光洒在门前的石阶上,像一个小小港湾。这让我不禁思考,临江夜间小巷是否开放,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不仅仅是“是”或“否”这么简单。
你说它不开放吧,它实实在在地在那里,你可以走进去,它并没有被铁门或者栅栏封起来。但你说它完全开放吧,它又仿佛进入了一种半休眠的状态,属于居民自己的私人时间。这里的“开放”,更像是一种安静的、不设防的存在,等待着真正需要它的人穿过,比如晚归的住户,或者像我这样偶然到访的怀旧者。
再往前走,听到一阵细碎的脚步声,是一位大叔牵着一条小狗出来溜达。我们互相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他和他家小狗的身影很快就融进了另一条更窄的巷道里。这个画面让我忽然觉得,这些临江夜间的小巷,就像是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在主干道都趋于安静后,它们依然在进行着缓慢而稳定的新陈代谢,维持着一种独特的生活节律。
站在这儿,能隐隐约约听到远处江边传来的轮船汽笛声,低沉而悠长。这和近处的虫鸣、以及某户人家隐约的谈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独特的夜间协奏曲。它没有白天的激昂,却多了一份深沉和内敛。
所以,如果你问我临江晚上10点还有小巷子吗?我的回答是,有的。它们一直都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呼吸。它收起了白天的喧嚣和直白,披上了一层静谧和神秘的面纱。它不是用来热闹和游玩的,而是用来路过的,用来感受的。它属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属于那些愿意慢下来,倾听城市另一种心跳的夜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