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火车站后面的巷子怎么走,附近小巷路线指南
石河子火车站后面的巷子怎么走
刚出石河子火车站,有位拖着行李箱的大姐凑过来问:"师傅,听说站后头有些巷子里的拌面特别地道,你知道怎么绕过去吗?"我看着她手机导航上打转的光标,忍不住笑了——这情形太熟悉了,去年我第一次来的时候,也在广场上转了二十分钟。
其实从出站口往右拐,沿着出租车等候区走到头,能看到个不怎么起眼的小岔路。路口有家绿色招牌的便利店,旁边立着"前方施工请绕行"的旧牌子。别被牌子唬住,顺着那条路走五十米左右,眼前会突然开阔起来——嘿!这就是火车站后面的巷子了。
第一次去的时候我也犯嘀咕,这巷子入口确实隐蔽。不过现在倒觉得,正是这份难找,才让巷子里的老味道保存得这么好。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两侧院墙探出沙枣树枝桠,空气里有股若有若无的椒麻鸡香味。
说到附近小巷路线指南,最有意思的是巷子里的岔路。主巷像条蜈蚣,两侧伸出好多小触须。记得第叁次去时,我在第叁个路口右拐,发现整条支巷全是做烤包子的。维吾尔族大叔的馕坑冒着青烟,他边擀面皮边说:"这条支巷朝北,上午十点阳光刚好照到门槛,发面特别快。"
要是赶时间,可以从二号站台旁边的员工通道穿过去。不过得掐准上午十点或下午四点,那是保安交接班的时间段。有回我跟着送菜的叁轮车往里走,发现这条近路能省七八分钟。但这个方法嘛...得看运气。
巷子深处藏着家二十年的凉皮摊,老板娘说起往事:"零几年那会儿,这条巷子还是土路呢。下雨天得踩着砖头走,客人端着碗站在屋檐下吃。"她现在还保留着老习惯——每天头叁碗凉皮要多放一勺芝麻酱,说是给认路的老街坊留的念想。
最近巷口新装了蓝色路牌,可老师傅们还是习惯用老地标指路。"看到红砖烟囱往左""电信杆子旁边那家",这类指引比导航实用多了。上周遇见个卖蜂蜜的老爷子,他指路更有趣:"闻着烤馍香走到头,听见都塔尔琴声就往右。"
黄昏时分的巷子别有韵味。夕照把砖墙染成蜜色,家家户户飘出炊烟。这时候要是迷路了,随便敲开哪扇门,主人都会热心地给你指路,说不定还会塞给你两个刚出锅的烤包子。这种暖意,是手机导航永远给不了的。
去年冬天遇到件事挺触动我。有位南方来的游客在巷子里转悠,说是专程来找叁十年前他父亲工作过的供销社旧址。我们沿着最宽的第叁条支巷往里找,在挂着艾德莱斯绸门帘的杂货店旁边,果然看到了斑驳的"供销合作社"牌匾。老板听说来意,竟从柜台底下翻出本泛黄的留言册——上面还有他父亲八十年代的签名。
现在每次给人指路,我都会多提醒句:"巷子里的石板路不太平,穿高跟鞋的姑娘最好换平底鞋。"这是上次看到有个女孩崴了脚,凉皮摊主赶紧拿出自家的小马扎让她歇着,还送了碗热腾腾的羊肉汤。这些细节,才是小巷最真实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