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喝茶上课资源群,清镇品茶学习交流群
这几天在清镇老家整理旧物,翻出父亲那套蒙尘的紫砂壶,突然想起小时候他常说“喝茶如做人,要静心才能品出真味”。这话如今在手机里各种资源群刷屏的时代,听着竟有些遥远。直到上周误打误撞进了个叫“清镇喝茶上课资源群”的地方,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守着这片茶香。
刚进群那会儿,我缩在屏幕后头暗中观察。群里正聊着明前龙井的炒青火候,有人发了段小视频:青叶在铸铁锅里沙沙作响,老师傅的手腕抖得像在打太极。突然冒出个年轻声音问:“用电炒锅行不行?”顿时炸出七八条语音——有说风味会打折扣的,有分享替代技巧的,最后群主发了条:“周叁在卫城古镇有现场教学,带着你们的锅来!”看得我忍不住笑出声,这哪是聊天群,分明是个流动的茶学堂。
茶汤里的烟火气
真正让我改观的是一次线下活动。在百年老宅的天井里,退休的李老师边烫茶杯边说:“你们总问我怎么泡出兰花香,其实啊——”他故意拖长语调,等所有人都竖起耳朵才笑道,“先得把水烧活了。”说着提起铜壶,水流冲得茶叶在盖碗里翻飞。那个总在群里发表情包的姑娘突然轻声说:“这好像我奶奶煮的茶味道。”就这一句话,让整个院子突然安静下来。
后来我慢慢发现,这个清镇品茶学习交流群最动人的,不是那些玄妙的茶道术语。是张大姐每次活动必带的蜂蜜花生,是总被调侃“又来偷师”的奶茶店小哥,甚至是群里因为“普洱该煮还是该泡”争执不下后,互相寄茶样让对方尝的较真劲儿。有回深夜两点,还有人问:“失眠该喝什么茶?”本以为会收获一堆调侃,结果蹦出叁条不同季节的桂花焙制方法。
现在我也学会了在茶桌上留个“公道杯”,倒茶时总想起群文件里那句:“茶汤要七分满,留得叁分人情暖。”上周帮着筹备少儿茶艺体验课,孩子们用胖乎乎的手捏着茶则舀茶叶,撒得满桌都是。但当他们踮脚把第一杯茶捧给父母时,那些扬起的嘴角比任何茶评都真实。或许这就是清镇喝茶上课资源群存在的意义——在快得让人头晕的日子里,为我们留一把能坐下闻香的藤椅。
茶凉了可以再续,但此刻围坐在茶盘前的这些人,这种愿意为了一杯茶放下手机的专注,倒像是现代生活里格外珍贵的东西。昨天看见新入群的00后姑娘在问:“冷泡茶要不要先洗茶?”底下瞬间刷出二十多条语音回复,我捧着手机笑了——这片茶香,到底还是在年轻一代手里接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