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小巷子玩辩辩快餐,小巷辩辩快餐体验汉川风情
汉川这座小城啊,总有那么些弯弯绕绕的小巷子,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边是老房子,墙缝里都长着青苔。要说现在这些巷子里最热闹的,还得是那些挂着“蚕蚕快餐”招牌的小店。
那天我拐进巷子深处,差点被一阵香味勾走。顺着味儿找过去,是家叫“阿婆快餐”的小店。门口蒸汽腾腾的,隔着雾气能看见几个年轻人坐在小马凳上,捧着碗吃得正香。店主是个脸上总带笑的阿姨,她一边颠勺一边跟我说:“我们这的菜啊,都是街坊邻居天天来吃的,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
巷子里的烟火气
我点了份招牌炒饭,看着阿姨麻利地操作。铁锅在灶台上噼里啪啦响,葱花往热油里一撒,那股香味“噌”地就窜上来了。她顺手从旁边筐里抓了把青菜,动作快得我都看不清。说来也怪,明明就是普通的蛋炒饭,可吃起来特别有滋味。米粒颗颗分明,鸡蛋嫩滑,还带着锅气。邻桌的大哥吸溜着面条跟我说:“在这吃了七八年,就爱这个味儿。”
正吃着呢,外卖订单的提示音此起彼伏。阿姨的儿子,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正对着手机忙活着接单。我凑过去看了看,他们的蚕蚕群里已经五百多人了,不停有新消息弹出。“这份不要辣”“多加个煎蛋”,各种要求写得明明白白。小伙子笑着说:“现在连隔壁小区的老顾客都在群里下单,比打电话方便多了。”
这时候来了个老奶奶,说是给孙子买饭。阿姨特意把饭焖得软了些,还少放了盐。老奶奶走的时候念叨着:“这孩子就爱吃你们家的饭。”这种街坊情谊,在大饭店里可真见不着。
我忽然想起小时候,这条巷子还是卖杂货的。现在这些快餐小店,倒成了巷子新的活力。旧木门上挂着二维码,老式窗台上放着接单的手机,这种新旧交织的画面,看着还挺有意思的。
墙上的菜单是用粉笔写的,价格特别实惠。十五块钱能吃到一荤两素,米饭还管饱。有个打工的小伙子跟我说,他天天来这儿吃,比泡面强多了。说着他还给我看手机里的订餐群:“看,我昨天加班,在群里说一声,阿姨就给我留了饭。”
天色渐晚,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那些暖黄色的灯光照在青石板上,映出匆匆来往的身影。有刚下班的白领,有放学的学生,都熟门熟路地钻进各家小店。厨房里飘出的香气弥漫在整条巷子里,那种感觉,就像回到小时候奶奶家的厨房。
我坐在那儿又看了会儿,发现这些小店都有自己的老主顾。大家来了不用看菜单,直接点平时吃的那些。老板娘记得每个人的口味,谁不爱吃香菜,谁喜欢多要点汤,她都清清楚楚。这种人情味儿,怕是别处难找咯。
临走时,阿姨往我袋子里塞了个茶叶蛋:“拿着,晚上饿了吃。”就是这么个小小的举动,让我心里暖暖的。这条巷子啊,留住的不仅是老城的记忆,更是在用最朴实的方式,温暖着每个过路人的胃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