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火车站小巷子,惠州火车站周边街巷
每次从惠州火车站出来,总会被一股说不清的力道拽着,往主路旁那些岔开的小口子里走。你说怪不怪?明明站前广场那么敞亮,马路那么笔直,可偏偏是这些藏在边角,有点不起眼的小巷子,让人觉着更亲切,更像是个“地方”。
钻进这些巷子,轰隆的列车声像是被一堵无形的墙挡住了,一下子变得遥远。空气里的味道先变了,不再是汽油和灰尘的混合体,而是带着点食物真实的热气。旁边小吃店门口的蒸笼摞得老高,白蒙蒙的水汽一个劲儿往上冒,混着旁边水果摊上橘子、香蕉的甜香,热热闹闹地往你鼻子里钻。一个穿着旧围裙的大姐,正麻利地往铁板上磕鸡蛋,“滋啦”一声,那股油香立刻窜了出来,让过路的人肚子里不争气地叫唤。
这里的巷道不宽,两边房子的墙皮有的地方已经斑驳,露出里面砖头的颜色。几根电线在头顶上方交错着,像一张懒洋洋的网。阳光得找个刁钻的角度才能斜斜地切进来,在水泥地上投下长长短短的光斑。隔壁小卖部的老板搬了张竹椅,坐在自家门口,摇着蒲扇,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眼神里是那种见惯了人来人往的平静。你从他面前走过,他大概也不会特意招呼,但你若停下来买瓶水,他也能跟你聊上几句今天的天气。
生活的幕布在这里拉开一角
你若放慢脚步,就能看到更多。二楼的阳台上,晾晒着的衣物在微风里轻轻摆动,有衬衫,有床单,花花绿绿的,像挂起来的万家灯火。一个老爷子提着刚买的新鲜蔬菜,慢悠悠地往家走,塑料袋在他手里一晃一晃。几个刚放学的小孩,背着几乎比他们还大的书包,嬉笑着从身边跑过,带起一阵风。这里没有急匆匆的赶路,有的只是一种按着自己节奏流动的日常。这些惠州火车站周边街巷,不像车站本身那样,只是一个抵达和离开的符号,它们是实实在在有呼吸、有温度的生活现场。
走得深了,偶尔还能看见一些老式理发店的旋转灯箱,或者一家门窗窄小的修理铺,老师傅正埋头摆弄一个看不出原貌的收音机。这些东西,在那些光鲜亮丽的商场里,几乎已经绝迹了。它们的存在,默默地讲述着这片区域的年纪,也提醒着你,在飞速发展的城市背面,总有一些角落用着自己的速度在向前。
天色渐晚,巷子里的灯一盏接一盏地亮起来。不是那种刺眼的白光,多是些暖黄色的灯泡,从店里、从窗户里透出来,把路面也染得柔和了。食物的香气更浓了,炒菜的锅气,烧烤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最朴素的晚餐邀请。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坐在简陋的桌前,一碗热汤,几碟小炒,疲惫仿佛就在这咀嚼与谈笑中慢慢消散了。
我站在巷口,回头望了望这片被灯火点亮的迷宫。身后,是惠州火车站宏大而规律的广播声;身前,是这片小巷琐碎而鲜活的生计。它们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却又只有一步之遥。我想,或许正是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惠州火车站小巷子,用它们独有的方式,接住了无数匆忙旅途后的第一口喘息,也安放着许多不曾离开的、朴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