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车站附近的小胡同

发布时间:2025-11-03 07:26:20 来源:原创内容

桂平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

每次从桂平火车站出来,目光总会被对面那片挤挤挨挨的老房子牵过去。说真的,那条巷子和气派的新车站就像两个时代的人硬凑在一块儿过日子——这边是锃亮的地砖和广播里标准的普通话,那边是斑驳的水泥墙和突然炸响的本地话。有一回我拎着行李在出站口发呆,有个拎着菜篮子的阿姨操着桂平方言喊:"后生仔,让让咯!"她篮子里装着的豆腐还在渗水,湿漉漉的痕迹从站前广场一直滴进那条巷子。

巷口第一家是修自行车的铺子,老师傅常年穿着沾了油渍的深蓝色工装。有次我的行李箱轮子卡壳了,他瞥了一眼说:"现在年轻人都不晓得铁皮箱耐用了。"边说边从铁皮罐里抠出点黄油抹在轮轴上,顺手把松动的螺丝拧紧。我掏钱给他,他摆摆手指向墙角的热水壶:"有开水,自己倒。"后来我才发现,他修车摊后面还藏着个裁缝铺,老式缝纫机踩得咔嗒响,晾衣竿从二楼窗户伸出来,几件校服在风里晃荡。

再往里走能闻到油炸糕的甜香,那家没有招牌的早餐店总是冒着白茫茫的蒸汽。老板娘认得附近打工的人,见到生面孔会多问两句:"要加酸豆角不?我们自制的。"她炸油条的面团总在凌晨叁点开始发酵,有次我赶早班车,看见她丈夫踩着叁轮车运面粉回来,车把上还挂着给女儿买的卡通发绳。这些琐碎的细节,让这条车站附近的小胡同突然变得具体起来。

巷子里的二十四小时

清晨五点半,送奶工的电瓶车会压过巷口的减速带发出哐当声。七点钟修鞋摊的收音机开始播早间新闻,总夹杂着刺啦刺啦的杂音。午后最安静,只有茶馆里麻将碰撞的清脆声响,偶尔传来一句"糊了"又迅速低下去。黄昏时分最热闹,放学的小孩追逐着跑过青石板路,书包侧袋的水壶哐当哐当响。卖水果的叁轮车这时会挤进来,喇叭里循环播放:"本地西瓜,不甜不要钱。"

我特别喜欢观察巷子里的门窗。有的木门贴着褪色的福字,铁门却装着崭新的智能门锁。二楼窗户有的挂着竹帘,有的装着防盗网,还有家阳台种满了月季花。有次看见个老太太在窗台上晒柿饼,扁扁的柿饼摆满竹筛,她说儿子在深圳打工,过年回来要带给他尝尝。这时候火车站的广播隐约飘过来,她眯着眼朝车站方向望了望。

晚上九点以后,巷口烧烤摊的灯光会把半面墙染成橘黄色。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坐在塑料凳上喝啤酒,聊天内容从工地欠薪到相亲趣事。老板烤茄子时会撒很多蒜蓉,香味能飘到车站出站口。有回听见个戴安全帽的小伙说:"等攒够钱就在车站对面开家便利店。"他的同伴笑起来:"那你得先把这条巷子摸透咯。"

深夜里,巷子会突然变得陌生。只剩几盏路灯在墙角投下斑驳的影子,某户人家的空调外机嗡嗡作响。偶尔有晚归的旅客拖着轮箱走过,轱辘声在巷子里撞出回音。这时站在巷尾回头看,桂平火车站的霓虹灯牌像个巨大的背景板,而这条巷子像是被遗忘在前台的旧道具。

去年冬天巷子口贴了征收通知,修车师傅把通知单抚平又折好塞进工具箱。早餐店老板娘悄悄多囤了二十袋面粉,她说:"能多做一天是一天。"现在路过那条桂平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总会多看几眼晾衣绳上翻飞的衣服,听会儿茶馆里的笑闹声。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正在成为倒计时的风景。或许某天再来时,这里会变成停车场或购物中心,但那些晨昏里的烟火气,会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就像行李箱轮轴上尚未磨尽的黄油印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