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现在别人怎么约到大学生,孟州大学生如何被邀请见面
最近在孟州和朋友闲聊,总有人不经意间提起这样一个话题:现在年轻人社交方式变了,想认识在校大学生好像变得更难了。这话听着有点意思,让我想起前几天路过孟州大学城,看到叁叁两两的学生们,确实和咱们当年泡网吧、逛操场那种直接打交道的方式不太一样了。
要说现在孟州的大学生都在哪儿活动,得先明白他们的生活节奏。早上七八点,你到文化广场旁边的早餐摊转转,总能看见不少边啃酱香饼边赶课的学生。要是想搭句话,夸两句“同学你这书包挺别致”都比生硬的搭讪强——现在年轻人最反感的就是目的性太强的接触。
线下活动才是突破口
孟州图书馆每周六的读书分享会真是个好地方。上周我去的时候,发现前排坐满了带着笔记本的大学生。中场休息时,旁边戴眼镜的男生主动问我觉得刚才那本《额尔古纳河右岸》怎么样,这一来二去就聊开了。他说他们班很多同学都爱来这类活动,既能充电又不会太拘束。
体育场夜跑的人群里也藏着不少机会。上次见到几个大学生模样的在操场边拉伸,凑过去问要不要一起拼单买水,结果发现他们是孟州大学篮球队的。后来熟了才知道,他们其实挺欢迎校外球友一起打球,只要别一上来就问“能不能加微信群”就成。
说到孟州现在别人怎么约到大学生这个话题,我琢磨着关键是要创造自然接触的机会。就像西关那家新开的猫咖,老板经常组织宠物摄影活动,慢慢就成了美院学生常驻的据点。有时候你带着相机去拍几张,都不用主动开口,就会有学生来讨论构图技巧。
还有个小窍门是关注校园周边的文创市集。上个月孟州大学举办的创意集市,现场摆摊的学生比逛的人还热情。我朋友在那儿买了两个手工陶杯,顺便就跟做陶艺的女生聊起了烧制技巧,后来还受邀去参观他们的工作室。
不过得提醒句,现在大学生们警惕性都高。前两天在万达广场见到个直接拦住学生发传单的,那些孩子绕道走得比兔子还快。相比之下,参加孟州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活动就靠谱多了,上周去养老院服务时,几个大学生还主动教老人们用智能手机呢。
线上渠道要讲究方法
翻翻孟州本地的贴吧和豆瓣同城小组,会发现很多大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比如周末骑行团、剧本杀拼车,这些活动通常需要提前报名,反而给彼此留下了缓冲余地。我表弟上次参加徒步活动,回来时已经和同组的医学生约好下周再去爬山了。
说到孟州大学生如何被邀请见面,最重要的是把对方当成平等的朋友。我家楼下奶茶店老板有个妙招——每逢考试周就在店里搞“复习加油站”,给带着课本的学生免费续杯,现在他的小店成了半个自习室,经常看到学生们围坐讨论小组作业。
可能有人会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比较高冷,但上次在孟州博物馆遇到的考古专业学生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当时他们正在做志愿者讲解,说到青铜器纹饰时眼睛发亮,主动邀请感兴趣的观众下周来看新到的拓片。那种由共同兴趣引发的交流,比任何刻意的邀约都来得自然。
其实想想也挺能理解,现在年轻人压力不小,课程、社团、实习哪样都不轻松。他们更期待的是能带来成长价值的社交,而不是单纯的吃喝玩乐。就像我认识的孟州大学学生会主席说的,他们愿意接受邀请,往往是因为活动本身有意义,而不是邀请技巧多高明。
前两天路过孟州大学的英语角,看到几个校外人士在和学生们练口语。那个组织者悄悄告诉我,他们最开始就是在网上发帖寻找语言伙伴,现在固定每周叁聚会,有些学生甚至主动带外国同学来参加。这种双向受益的模式,或许才是长久之道。
所以啊,与其绞尽脑汁想着怎么约人,不如先把自己变成有趣的人。无论是擅长摄影、厨艺还是懂点冷知识,在合适的场合自然展现出来,该来的缘分总会来。就像老话说的,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