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品茶工作室,廊坊茶文化交流空间
最近路过解放道,发现新开了家廊坊品茶工作室,墨绿色的招牌在梧桐树下特别显眼。推门时铃铛清脆作响,店主正在茶台前专注地冲泡凤凰单丛,满室都是蜜兰香气。
这倒让我想起小时候爷爷的搪瓷缸。老人家总抓把茉莉花茶扔进缸子,沸水冲下去能喝大半天。现在年轻人讲究多了,光看店里那套青瓷茶具就知道——盖碗要留缝,出汤要低斟,每个动作都带着韵律。
茶香里的慢时光
店主小陈是九五后,却泡得一手老茶。她说刚开始学茶时总被烫到手,现在手腕翻转间行云流水。"其实不必太拘谨,"她递来闻香杯,"就像咱们廊坊人喝茶,图的是个自在。"
这话确实在理。上个月来的那位大姐,头回用盖碗紧张得同手同脚,今天已经能边泡普洱边聊孩子月考了。茶汤在她手中第叁次注水时,终于呈现出透亮的酒红色。
总有人说传统茶道离生活太远,可在这间廊坊茶文化交流空间里,穿格子衫的程序员和拎菜篮的阿姨能坐在同一张茶席前。程序员聊岩茶的焙火香像代码调试,阿姨却说像老家灶台烘的柿子饼。
舌尖上的风土密码
记得尝过泡十年陈的白牡丹,开汤时竟有淡淡的药香。小陈说好茶会自己讲故事,比如这饼茶来自福鼎磻溪的向阳坡,所以叶片背面的白毫特别密实。听着她描述,仿佛能看见晨雾怎样漫过那片茶园。
现在店里每周举办茶会,最近那次来了对年轻情侣。男孩原本打算点奶茶外卖,后来却对冷泡乌龙产生了兴趣。女孩笑着说他终于能安静坐两小时——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茶点太好吃。
暮色渐沉时,紫砂壶嘴飘出的白雾在夕照里打着旋儿。玻璃罐里的铁观音舒展着绿叶红边,像刚经历过闽南的雨季。有位常客说,每次推开门就像按下暂停键,窗外的车水马龙都成了默片。
茶凉了再续,人走了又还。这家藏在街角的廊坊品茶工作室,渐渐成了许多人的第二客厅。有时候什么都不聊,就看茶叶在盖碗里慢慢苏醒,也是件挺治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