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约附近学生100一次,中山附近学生约见每次一百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个挺有意思的讨论,有人发了条动态问“中山约附近学生100一次”靠不靠谱,底下评论瞬间炸锅。这事让我想起上礼拜打车时司机师傅的吐槽,他说现在不少大学生周末都爱往中山路那片跑,也不知道在忙活啥。
其实类似的说法我听过不止一次。上周叁下班路过中山公园,正好碰上两个女生在路边发传单,传单上印着“课外辅导每小时一百”。接过来一看才发现是师范生组织的补习小组,专门帮初中生辅导作业。穿格子裙的姑娘笑着说,她们这学期已经帮二十多个孩子提高了数学成绩。
百元价值的多种可能
说到这个“中山附近学生约见每次一百”,我突然想起邻居家读大叁的小王。这小子去年开始在中山路咖啡厅做家教,每次收费正好一百块。有回在电梯里碰见,他抱着教材跟我说,现在每个月靠家教能赚两千多,学费生活费基本不用家里操心。他带的那个初二学生,期中考试物理破天荒考了八十五分,家长高兴得非要给他发红包。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约见”确实容易让人想歪。我表妹在中山大学读大叁,她们社团最近就在搞“百元体验课”活动——美术系的教素描,音乐系的教吉他,每次课也就收个材料费。上周我去看过一次,二十多个学生坐在图书馆活动室里画静物,那股认真劲儿还真像那么回事。
记得前阵子微博上有过争论,有人说现在年轻人动不动就想赚快钱。但就我观察到的情况,在中山路周边活动的学生里,十有八九都是在正经做兼职。健身房发传单的体育生,琴行里陪练的艺考生,还有帮商家做公众号的美院学生,哪个不是靠本事吃饭?
昨天路过中山图书馆,看见布告栏贴满了便条。有找考研搭子的,有拼团买教辅的,最醒目的那张写着“周末辩论队招新,每次活动两小时”。仔细想想,这些大学生组织的活动虽然有时会收点成本费,但和某些人想象的完全不是一码事。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看问题。当看到“中山约附近学生100一次”这样的说法时,先别急着下结论。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挺有想法的,我认识个传媒系的女生就在做“城市漫步导览”,带着游客逛老城区讲历史故事,每次收费也就百来块,既锻炼了口才又把课本知识用活了。
说到底啊,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生态圈。中山路这片高校云集的地方,自然会长出各种各样的互助模式。重要的是别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年轻人的尝试,毕竟谁还没在学生时代折腾过几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