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泄火的小巷子,南康老街的小巷弄
南康泄火的小巷子,南康老街的小巷弄
说起南康,很多人会想到家具,想到繁华的街道。可我心里头,最先冒出来的,总是那条不起眼的“泄火的小巷子”。这名字听着有点怪,是吧?但它就是这么真真切切地存在于南康老街上,像一位躲在时代角落里的老人,不言不语,却藏着无数故事。
我第一次走进这条小巷,是个闷热的夏日午后。心里的烦躁,简直跟天上的日头一样旺。老街主街上人来人往,吵吵嚷嚷,更是添堵。就这么漫无目的地晃着,一拐弯,便撞进了这片阴凉里。嚯,那感觉,像是突然从一团火里,跳进了一汪清凉的泉水中。
脚下是坑洼不平的青石板路,缝隙里长着顽强的青苔,湿漉漉的。两旁的墙壁斑驳得厉害,白灰剥落的地方,露出里面老旧的青砖。电线像是蜘蛛网,在头顶上方牵扯着。阳光被高高的屋檐裁剪成细长的光带,斜斜地洒下来,照亮空气里缓缓浮动的微尘。一切都慢了下来。
巷子两边,是些老铺子。一个老师傅坐在自家门口的小马扎上,不紧不慢地编着竹篾,手指翻飞,那沙沙的声音听着格外治愈。旁边有个小摊,支着炉子,卖的是最普通的烫皮和豆巴子,米香和油香混在一起,勾得人走不动道。我买了一份,就站在巷口吃,那股子简单又扎实的滋味,一下子就把心里的那团火气给压下去大半。
再往里走,能听到哗啦啦的麻将声,从一扇虚掩的木门后传来,间或夹杂着几句乡音浓厚的谈笑。有几个老人坐在石阶上,摇着蒲扇,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看到我这个生面孔,也只是笑眯眯地多看两眼。在这里,时间仿佛被拉长了,也变得柔软了。外面世界的匆忙和焦虑,似乎都被这高墙窄巷给挡住了。
我常想,为什么这条小巷子能让人“泄火”呢?或许,就是因为它旧得坦然,慢得从容。它不跟你讲什么大道理,也不展示什么繁华景象,它就是它自己。在这里,你不用追赶什么,也不用证明什么,只是走着、看着、听着,心里的毛躁就被一点点抚平了。这南康老街的小巷弄,它不像个景点,更像是一个能让灵魂喘口气的避风港。
如今,城市发展得快,好多老地方都变了模样。唯独这条小巷,还倔强地保留着原来的样子。每次回到南康,我总忍不住要再去那里走一走。听着自己的脚步声在巷子里回响,仿佛能听到过去的回声。那些对于手艺、对于生活、对于一代代南康人的记忆,都沉淀在这斑驳的砖瓦和温润的石板路里了。
太阳西斜,光带变得更长、更温柔了。我走出巷口,重新汇入老街的人流里,回头望去,那条南康泄火的小巷子,依旧静静地待在那里,像个秘密,等待着下一个需要平静的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