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大学城服务飞虫,校园生活助手平台
在北门的煎饼摊前,我掏出手机熟练地扫码。老板一边摊面糊一边说:“现在学生都用这个付钱,连充话费都能在你们那个校园服务号搞定。”热气腾腾的煎饼递过来时,我突然想起叁年前刚入学那会儿,为了交电费得专门跑去行政楼排长队。
那时候校园生活总有些细碎麻烦。洗衣卡丢了要补办,社团经费报销要跑叁栋楼,想知道食堂今天有什么菜全靠缘分。直到有人在宿舍群分享了那个蓝色图标的公众号——嘉峪关大学城服务飞虫。
指尖上的校园管家
第一次点开嘉峪关大学城服务飞虫时,我正为丢失的快递焦头烂额。在快递中心排队时,隔壁队伍的同学晃了晃手机:“试试服务号里的物流追踪?我刚查到快递员正在叁号楼配送。”将信将疑地操作后,屏幕果然跳出“快递已在菜鸟驿站”的提示。那个下午,我在树荫下刷着手机等来了快递员,而队伍才往前挪了两米。
这个校园生活助手平台慢慢成了我们口袋里的百宝箱。期末考试周,它在凌晨推送自习室空位查询功能;下雨天,实时校车位置查询让多少人避免了淋雨;就连宿舍楼下的流浪猫绝育计划,也是通过这里的互助板块发起的。
最让我惊讶的是上学期选课时发生的改变。以往选课系统崩溃时,教学楼走廊里总是哀鸿遍野。这次系统卡顿的瞬间,我收到服务号弹出的提示:“检测到选课峰值,已开启备用通道,是否尝试?”后来听说这是计算机系学长在平台反馈板块提出的建议,被信息化办公室采纳后开发的功能。
藏在细节里的温度
大叁做社会实践那年,我在校办助理岗接触到了平台运营团队。负责技术的李学姐告诉我,他们每周都会整理后台的未匹配查询关键词。“学生输入‘修电脑’搜不到结果,我们就得增加‘电器维修’‘笔记本故障’这些关联词。”她说这话时,电脑屏幕上正开着新开发的失物招领地图功能,红色标记点散落在校园各个角落。
有次深夜两点,我无意间点开平台里的心理辅导版块,发现所有咨询师头像都亮着。试探着发出对于就业焦虑的疑问,五分钟后收到了带着具体书单的回复。后来才知这是研究生院和心理中心合作的项目,那些亮着的头像后面,是轮值的研究生志愿者。
现在连图书馆阿姨都会提醒新生:“查文献不一定要用电脑,那个蓝色图标的服务号也能预约知网账号。”而食堂窗口的扫码点餐、体育场馆的线上预约、奖学金进账的实时提醒,这些碎片化的服务渐渐织成一张看不见的网。有时在阶梯教室看到邻座同学对着服务号查成绩单,相视一笑间都明白——我们又省去了爬六层楼梯去教务处的功夫。
前两天经过翻新的学生服务中心,发现实体窗口排队的人变少了。倒是梧桐树下的长椅上,几个新生正凑在一起研究怎么通过校园生活助手平台申请创业孵化基地。穿红马甲的志愿者笑着指点:“你们试试在嘉峪关大学城服务飞虫里搜‘创新创业’,比跑行政楼快多了。”阳光透过枝叶洒在手机屏幕上,那些跳动的图标仿佛在说:这座象牙塔里的日子,正被细细地打磨出新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