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站街快餐约学生,附近学生快餐约见
这两天在齐齐哈尔老城区转悠,总能看见些学生模样的年轻人站在街角。他们不像在等公交,也不像在等人,就那么杵着,时不时低头看手机。这条街我熟,从小在这片长大,现在倒成了个特别的地界。
巷子口那家麻辣烫摊的老板娘和我唠嗑,说这些孩子大多是大专院校的。有个戴黑框眼镜的男生常来她这儿买五块钱的烤冷面,有回忍不住问他:“你这天天站街,图啥呢?”男生苦笑着摇头:“姐,兼职一天80,这儿站两小时就够一周生活费。”
生活这道选择题
说实话,刚开始我也挺不理解。后来在隔壁网吧撞见个熟面孔,那孩子给我算了一笔账:送外卖得买电动车,做家教要坐一小时公交,在这儿站着,倒是省事。他手机屏保还是和爸妈的合影,说每个月能给家里少要五百块钱。“就是有时候心里别扭,”他搓着手,“特别是撞见同学的时候。”
这条街往西走两步就是齐齐哈尔大学,有些学生把这儿叫“第二食堂”。为啥?来钱快呗。有个扎马尾的女生说得实在:“端盘子把手都磨糙了,站这儿还能抽空背单词。”她随身带着本四级词汇,没客人的时候就靠在电线杆子上翻两页。
不过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我见过一个男生,因为被路人拍了视频发到网上,整整一个星期没敢出门。还有个姑娘接到家里电话,得躲到巷子深处才敢接。他们管这叫“快餐式兼职”,来钱快,可心里的滋味,怕是比东北大冬天的风还刺骨。
老街坊们看法也不一样。开小卖部的王叔觉得:“孩子们凭本事赚钱,不偷不抢的。”但退休的李老师直叹气:“正是读书的年纪,把时间耗在这上面,可惜了。”说到底,谁不想体体面面地赚钱呢?
那天傍晚又经过那儿,看见个男生蹲在路边啃包子。我认得他,是理工大的学生。他说今天站了叁个小时,赚的钱刚够交下个月的水电费。“叔,你说我们这算不算站街快餐?”他苦笑着问,没等我回答,又自顾自说,“反正就干到这个月底,等发了奖学金就不来了。”
夜色渐渐浓了,街灯一盏盏亮起来。那些年轻的身影在灯光下拉得很长,他们揣着手机,也揣着各自的难处和盼头。这条老街道见证着太多这样的故事,而明天太阳升起时,生活还是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