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化站街快餐约学生,敦化路边简餐约见学员
敦化这条老街到了傍晚就特别热闹,路口那家快餐店的霓虹灯刚亮起来,就看见叁叁两两的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往这边走。说实话,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个现象还挺好奇的,这些年轻人是真来吃饭还是另有原因?
巷子口那家叫“好味来”的快餐店,红色招牌都褪色了,但生意一直不错。玻璃门上贴着“学生套餐八折”的告示,店里七八张桌子,这个点已经坐了一半。靠窗那桌坐着两个穿校服的男生,正边吃边划手机,时不时抬头往门口张望,像在等什么人。
路边简餐的特殊功能
你可能想不到,这种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路边简餐店,在某些学生那里成了碰头的好地方。我上次去的时候就碰到这么个情况——隔壁桌坐着个戴眼镜的男生,面前就摆着一杯可乐,明显不是在正经吃饭。过了会儿进来个穿连帽衫的,直接坐他对面,两人低声说了几句就一块儿出去了。
这种“敦化站街快餐约学生”的情况,说实话挺常见的。快捷、便宜、不引人注目,这些特点让这类场所成了某些年轻人约见面的首选。你想想,去咖啡馆消费高,图书馆说话不方便,家里又不好随便带人回去,这种人均二叁十块的路边店正好解决了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敦化路边简餐约见学员”的现象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年轻人社交空间匮乏的问题。城市里适合年轻人聚会的地方要么太贵,要么管得太严,他们只能自己找地方。
我认识的一个小伙子跟我说过,他们同学之间传个东西、说点事儿,经常就约在这类快餐店。“方便啊,就算被熟人看见了,也以为就是普通吃饭。”他这么解释。这话听着有点道理,但仔细想想,年轻人需要这样遮遮掩掩的社交场合,本身是不是就有点问题?
现在年轻人压力大,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哪样都不轻松。有时候就是想找个没人认识的地方说说话,或者交换点东西。这种需求其实挺正常的,只是表现形式可能让人有点担忧。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社区能多提供些适合年轻人的公共空间,比如便宜的自习室、可以小声交流的读书角,或者就是简简单单的休闲区域,情况会不会好点儿?至少不用总是窝在快餐店里,搞得跟地下接头似的。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在快餐店见面的学生都有什么问题。大多数就是图个方便,毕竟这种“敦化站街快餐约学生”的模式已经成了某种习惯。就像昨天下午,我就看见两个女生在“好味来”交换复习资料,还互相考对方英语单词,这多正常。
其实关键不在于他们在哪儿见面,而在于见面做什么。同一个地点,既可能是正经交流学习,也可能是别的什么。这就看个人选择了。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前几天晚上路过敦化路时看到的情景。那家快餐店亮着灯,里面坐着几个年轻人,有的一边吃东西一边看书,有的凑在一起讨论什么。暖黄的灯光照在他们身上,其实还挺温馨的。也许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这种简简单单的“敦化路边简餐约见学员”的方式,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一部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