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怎么看附近的人卖,榆树附近的人卖东西怎么看
老榆树下的新鲜事
这几天路过村口的老榆树,总能听见几个老邻居在念叨:“你说现在这榆树怎么看附近的人卖东西呢?我闺女非让我把家里那些土鸡蛋挂网上,我这心里直打鼓。”旁边王婶一边纳鞋底一边接话:“可不是嘛,连我家那口子都琢磨着榆树附近的人卖东西怎么看才能更显眼,整天抱着手机戳戳点点。”这棵百年榆树啊,就像个沉默的见证者,看着咱们从摆地摊叫卖到如今手机一按就能做买卖。
其实这事儿说难也不难。你想想啊,以前咱们在榆树下摆个菜摊,得过路的人凑近了才能看清卖的是啥。现在呢?只要在手机里那个“附近的人”功能里,把自家产的红薯干、腌萝卜拍得水灵点儿,挂上去的时候写清楚“老张家手工制作”,隔壁村的人刷着刷着就找上门来了。我隔壁老周头,上周刚把他媳妇编的竹篮放上去,第二天就有人开着叁轮车来拉了二十个走。
不过有些老伙计总犯愁:我这照片拍出来灰扑扑的,咋办?这事儿我专门问过城里回来的小年轻。他们说不用啥专业相机,就找榆树底下那块青石板当背景,趁着日头好的时候,把要卖的山货摆整齐,镜头擦干净,手别抖——你猜怎么着?这样拍出来的小米啊、干蘑菇啊,黄澄澄油亮亮的,看着就让人想买。李奶奶上次这么试了试,她晒的干豆角都比别人先卖光。
现在每天吃过晚饭,老榆树底下乘凉的人都变少了。倒不是大家不爱聚了,是都蹲在家里捧着手机忙活呢。昨天碰见卖豆腐的老赵,他举着手机让我看:“你瞅我这豆腐照片,特意摆了片嫩桐叶垫着,今天就有叁个年轻人说要看实物,我直接约他们到榆树底下取货。”说着说着他自己先乐了,“以前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现在坐树底下等顾客上门,这世道真是变了。”
当然也有人碰到烦心事。前街吴阿姨头回卖自己做的辣酱,光顾着拍辣椒红艳艳的样子,忘了写清楚有多辣,结果买的人说太辣吃不了。后来她学聪明了,在介绍里加上“比朝天椒还带劲”这几个字,真正爱吃辣的人反而抢着要。所以说啊,在榆树附近做买卖,不管是摆摊还是用手机,都得把东西的特点说透才行。
如今这棵大榆树的枝条伸得老长,像在护着咱们这些渐渐学会新买卖方式的乡里乡亲。有时候清早路过,能看见树杈上挂着露珠,树下放着几筐待取的新鲜蔬菜——那是邻居们头天晚上在手机上接的单,趁清早摘下来等顾客来取的。这光景,既透着新鲜劲儿,又延续着老传统,倒让咱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慢慢品出些滋味来。
昨儿个下雨,榆树下没人摆摊,但手机里的热闹劲儿可没停。我翻着“附近的人”里那些商品:张家媳妇绣的鞋垫、刘家后院种的丑苹果、老手艺编的藤椅……每张图片后面都是熟悉的面孔。忽然觉得,这棵老榆树就像咱们的掌柜的,静静看着大伙儿用新法子延续着老本行。或许过些日子,连村里九十岁的陈老太都要学着把她做的虎头鞋挂上网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