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附近类似建筑群标题

发布时间:2025-11-03 16:01:06 来源:原创内容

从“炮楼”说起

在北安大学城的学生圈里,流传着一个挺特别的说法——他们把周边那几栋又高又密的出租公寓,统称为“炮楼”。这名字听着有点糙,但你要是真在这里住过,就会发现这称呼背后,还真带着点学生们的自嘲和无奈。

我第一次听到这词儿,是从一个学弟那儿。他当时正为租房发愁,唉声叹气地说:“算了,实在不行,我也去‘炮楼’挤挤得了。”我问他那地方到底怎么样,他挠挠头,憋出一句:“怎么说呢,就跟住在个放大了的蜂巢里差不多,一个个小格子间,塞满了人。”

这几栋建筑,从外面看确实有点意思。它们不像普通的居民楼,反而更像那种……嗯,怎么说呢,就是为了在有限的地皮上,塞进尽可能多的人而设计的。楼体显得格外瘦高,窗户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阳台小得几乎只能用来晾衣服。白天看着还算正常,一到晚上,亮起灯的窗户一格一格的,远远望去,真有点像是军事据点里的守望塔,这“炮楼”的名字,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带着点戏谑的意味。

格子间里的日与夜

走进去,你会发现内部结构更是把空间利用到了极致。长长的走廊光线昏暗,两边是一个接一个的房门,门牌号都快排到叁位数了。推开其中一扇门,常见的布局是一个狭小的客厅——如果那能算客厅的话——然后隔出几个小房间。每个房间可能也就十来平米,放一张床、一个桌子、一个衣柜,基本就满了。

住在这里的,几乎清一色是学生,还有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大家选择这里的理由也出奇地一致:离学校近,价格相对便宜。上课不用起大早赶公交,下楼走几步就是小吃街、打印店和各种小餐馆,生活是方便了。但那种拥挤和嘈杂,也确实考验人的神经。隔壁打电话的声音、楼上走动的声音、甚至楼下炒菜的味道,有时候都听得见、闻得到。隐私成了某种奢侈品。

我有个朋友小陈就在其中一栋楼里租了个单间。我去找他时,他正戴着降噪耳机看书。他苦笑着说:“没办法,习惯了。这儿就是睡觉的地方,图个方便。想安静学习?还得去图书馆。”他们这些“炮楼”的住户,慢慢形成了一种默契:互不打扰,保持着一种有距离的邻里关系。

“炮楼”之外的风景

其实,不光是北安大学城,在很多高校周围,你都能找到这种类型的建筑群。它们像是围绕着学术象牙塔生长出来的一片特殊生态,是高等教育扩张和城市房价高企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这些建筑群的存在,解决了很多学生的现实居住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比如消防安全、人员管理、环境卫生等等。

有时候我会想,这些“炮楼”和里面熙熙攘攘的年轻人们,构成了大学记忆里非常独特的一部分。它不那么美好,甚至有些窘迫,但却无比真实。它记录着我们在那个特定阶段的生活状态——手头不宽裕,却又渴望独立;住在拥挤的空间里,心里却装着远大的梦想。这种建筑群现象,已经成了许多大学城周边一个抹不掉的标签。

这些密集的建筑群,静静地立在校园旁,见证着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来来去去。它们提供了踏入社会前的一个过渡的巢,虽然这个“巢”可能不那么舒适。也许很多年后,当我们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回想起当年在“炮楼”里熬夜复习、和室友挤在小房间聊天的日子,会觉得那是一段既心酸又珍贵的记忆。那段对于“炮楼”的往事,大概就是我们青春里,一段无法复制的独特注脚吧。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