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150的爱情在哪条街,连州150的爱恋在哪条街
连州150的爱情在哪条街?这个问题最近总在我脑子里打转。上周在菜市场碰到老邻居陈姨,她边挑着青菜边念叨:“我家闺女非说要去找什么150的爱情街,这丫头整天神神叨叨的。”
说起来,连州这条老街我走了半辈子。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旁骑楼的雕花栏杆爬满了青苔。可要说具体哪条街藏着150的爱情故事,连我这个老连州也犯迷糊。
老街坊的记忆碎片
我决定去问问社区活动中心下棋的老人们。八十岁的福伯捏着棋子想了半晌:“150?是不是说以前邮政局门口那条街?那时候寄封信要走150步嘞。”他笑着摇摇头,“当年我就是在第150块石板那儿等现在的老伴儿,这一等就是四十年。”
对面开杂货店的阿芬插话:“要我说啊,连州150的爱恋在哪条街,可能指的是中山路那排老房子。去年装修时,我在墙缝里发现过几十封情书,最早的都泛黄了。”她边说边给客人找零,“现在年轻人谈对象用手机,哪懂从前写情书的滋味。”
这时买菜回来的刘婶凑过来:“你们说的都不对!是人民路那个老照相馆,从前拍张合照要一块五,正好是150分。我家相册里还留着在那儿拍的结婚照呢。”她掏出老年机翻了翻,照片上的年轻夫妻笑得腼腆。
意外的发现
我顺着这些线索在老城区转悠。在人民路拐角,真的找到一家即将搬迁的“红星照相馆”。老师傅正在收拾器材,听说我在找150的爱情故事,他眼睛一亮:“你算问对人了。”他指着墙上斑驳的价格表,“1980年那会儿,拍结婚照正好一块五。”
老师傅从木箱里取出本相册,轻轻拂去灰尘。“你看这对,”他指着张黑白照片,“当年小伙子攒了叁个月钱,天天来问价钱。后来新娘子偷偷告诉我,他其实多走了150里山路去卖柴火。”照片里,新娘的头微微偏向新郎,两人衣角轻轻挨着。
巷子深处飘来烘焙香,原来是家传统糕点铺。老板娘正在装盒芝麻糖:“很多老人家来买这个,说从前结婚时用油纸包着,一份刚好150克。”她手上的银镯子叮当作响,“我奶奶说,感情就像这芝麻糖,要慢火细炒才能香。”
黄昏时分,我停在老邮局门口。暮色中的梧桐树下,确实如福伯所说铺着青石板。试着数了数,到转角处刚好150步。石缝里钻出几朵野花,在晚风里轻轻摇曳。
或许连州150的爱情在哪条街从来不是具体地址。它散落在邮局门口的计算步数,藏在照相馆的旧相册里,也留在糕点铺的芝麻香中。这些温润的细节,比任何地图坐标都来得真切。连州150的爱恋在哪条街?现在我觉得,它就在这些平凡日子的褶皱里,等着有心人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