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品茶上课,蛟河茶艺学习交流
自从在朋友圈看到那张古色古香的茶室照片,我就对蛟河这个地方的茶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照片里,几位朋友围坐在一块老榆木茶海前,神色专注地看着老师手里的茶壶,那氛围,光看着就让人觉得心里安静。所以当朋友问我要不要一起去体验一下“蛟河品茶上课”时,我几乎没犹豫就答应了。
那家茶学堂藏在一个临河的老街上,门脸不大,推开木门,一股清雅的茶香就迎面扑来。负责教学的是一位姓陈的老师,约莫四十来岁,说话温和,手上布着常年泡茶留下的细微痕迹。她笑着招呼我们坐下,说的第一句话是:“别紧张,咱们今天就是一起喝喝茶,聊聊天。”
从一片叶子开始
陈老师并没有立刻让我们泡茶,而是先拿出几片不同形态的干茶叶,让我们用手感受它们的质地,用鼻子去分辨它们的气息。“你们看,这片蛟河本地产的绿茶,颜色是不是像春天刚抽的柳芽?”她捏起一小撮,放在掌心让我们细看。“泡茶之前,得先认识茶,就像交朋友一样,得知道它的脾性。”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阅读”一片茶叶。原来,看似枯燥的“蛟河茶艺学习交流”,起点竟是如此生动而具体。我们几个人轮流闻着茶香,有人说是青草味,有人觉得像炒豆香,小声讨论着,不知不觉就放松了下来。
接着是温具、置茶、冲泡。陈老师演示得很慢,每一个动作都舒展而沉稳。“水要高冲,让茶叶翻滚起来,”她一边注水一边说,“但心要静,手腕放松。”轮到自己动手时,才发现真不容易。水流不是急了就是断了,盖碗烫得手忙脚乱。旁边一位大姐的水溅了出来,我们都笑了,陈老师也笑:“没关系,谁都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好的。茶道嘛,练的就是这份耐心。”
茶汤里的蛟河滋味
当第一泡自己冲的茶汤倒入品茗杯时,心里竟然有点紧张。小心翼翼地呷了一口,哎呀,有点苦!陈老师像是看出了我的心思,温和地说:“是不是觉得苦?别急着下定论,你再细细感受一下。”我依言又喝了一小口,屏息体会。果然,苦味过后,舌根慢慢泛起了清甜,口腔里还留着一种清冽的余韵。
“这就是咱们蛟河山水的味道了,”陈老师给我们续上水,“山好水好,茶叶里就带着这股子清润。”我们围坐在一起,喝着各自泡的茶,比较着每一泡味道的细微变化。第叁泡是不是更醇和了?第五泡的香气淡了吗?这种亲身的“蛟河品茶上课”体验,比读十本书来得更直接,也更有趣。
茶喝到第二巡,大家的话匣子都打开了。一位常来的老先生说起他如何通过喝茶戒掉了多年的酒瘾;一位年轻的妈妈则分享她每周来这里学习,是为了在忙碌生活中找一个能让自己喘口气的地方。听着大家的分享,看着杯中清亮的茶汤,我忽然觉得,这不仅仅是在学泡茶的技巧。
起身离开时,外面已是华灯初上。陈老师送我们到门口,像老朋友一样道别。走在蛟河的老街上,嘴里还留着那抹若有若无的回甘,心里是难得的安宁。这次经历让我明白,茶不只是饮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也许下个周末,我还会再来,带上自己的茶杯,继续这段刚刚开始的茶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