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200块钱随叫随到的学生,辽源200元随传随到学子
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前两天我在辽源老家的表弟来电话,说他最近找了个兼职,开口就提了句“姐,我现在可是辽源200块钱随叫随到的学生”。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这说法怎么听着这么别扭呢?
后来细问才知道,原来他们几个同学组了个小团队,专门给附近社区的老人家跑腿。谁家需要买个米面油,或是要搬个家具电器,他们收200元服务费,保证随传随到。表弟挺自豪地说:“现在整条街的爷爷奶奶都存着我们的号码!”
这事儿背后的故事
说实话,刚开始我听着觉得挺不可思议的。现在的大学生,怎么想起来干这个?表弟在电话那头笑了:“刚开始就是帮楼下王奶奶搬了袋面粉,她非要塞给我五十块钱。后来想着,反正课余时间多,不如正经做起来。”
他们这个“辽源200元随传随到学子”小分队现在有六个人,排了班次,保证随时有人能接单。最忙的是周末,有时候一天能接七八单。表弟说,虽然赚的不多,但比在餐厅打工自由,而且能真正帮到人。
让我意外的是,他们这个服务还挺规范。每次上门都戴着统一的工作牌,结束后还会请客户在微信群里给个反馈。有次李大爷家的冰箱坏了,他们不仅帮忙联系维修师傅,还临时借了个小冰柜给老人应急。
现在他们在那个片区可受欢迎了。有时候路过小区,经常有老人往他们手里塞水果、点心。表弟笑着说,现在去菜市场买菜,摊主知道他们是“随叫随到”团队,还经常给打折。
这事儿让我想了很多。现在年轻人创业,不一定非得搞什么高科技。像这样扎根社区,解决实际需求,反而能做出名堂。表弟他们说,打算下个月再招几个同学,把服务范围扩大到周边叁个小区。
最近这次通话,表弟还提起个趣事。有天下大雨,张阿姨家的猫爬到树上不敢下来。他们团队里最瘦小的小王,愣是冒着雨爬上树把猫抱了下来。张阿姨感动得不行,非要给他们加钱,但他们还是只收了200块。
这样的故事在他们那儿还真不少。慢慢地,“辽源200块钱随叫随到的学生”在这个片区成了个小小的品牌。有时候老人家里有什么急事,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儿女,而是这些年轻人。
看着表弟他们在做这件事,我突然觉得,也许这就是年轻人该有的样子。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既解决了生活费的问题,又在社区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种实实在在的温暖,比什么都珍贵。
现在每次回辽源,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总能看到穿着红色马甲的“辽源200元随传随到学子”在忙碌。他们或是提着菜篮子,或是推着平板车,脸上总是带着笑。这画面,让人觉得特别踏实。
有时候我在想,这样的模式能不能复制到其他地方?也许每个城市,都需要这样一群“随叫随到”的年轻人。他们用最直接的方式,连接起社区的每个角落,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也更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