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
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的。前两天我偶然在本地论坛看到个帖子,标题就写着"河津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当时我还纳闷,现在这年头,谁还打这么长时间电话啊?
正好表妹家孩子在河津上初中,我就随口问了句。没想到她叹着气说:"姐,你可不知道,现在孩子们都这么联系。"她家孩子上周刚充了50块钱话费,就为了跟同学讨论小组作业。叁个小时下来,手机都发烫了。
话费背后的故事
我仔细一想,这事还真不简单。你说现在微信、蚕蚕这么方便,为啥非要打电话?表妹解释说,孩子们觉得打字太慢,视频又太正式。反倒是打电话,可以一边写作业一边聊,感觉更自在。
有个叫小雨的初二学生告诉我,他们班最近流行"学习热线"。放学后约好时间,几个人同时打电话,互相监督写作业。遇到难题就直接在电话里讨论,比在学校问老师方便多了。"就是话费有点吃不消,"小雨笑着说,"所以我们都精打细算,控制在叁小时左右。"
这事儿让我想起我们小时候,那会儿要是打个长途电话,都得掐着表算时间。现在孩子们倒好,一个本地电话能打这么久。不过转念一想,他们这代人不就这样吗?习惯用声音交流,觉得文字冷冰冰的。
有个家长跟我算过一笔账:一个月要是打十次这样的电话,就是500块钱。对普通家庭来说,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可是看着孩子学习成绩上去了,又觉得这钱花得值。
我在想啊,是不是该给孩子们推荐些更省钱的通讯方式?可转念一想,他们选择打电话,或许不只是为了学习方便。隔着电话线,说话更放松,有时候还能聊些心事。这种交流方式,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重要得多。
前两天路过学校,正好放学。看见几个学生边走路边打电话,说的都是数学题怎么做,作文该怎么写。那种认真的劲儿,还真让人感动。虽然方式可能有点费钱,但这份学习热情,倒是挺难得的。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能找到更经济实惠的沟通方式,那就更好了。毕竟长期这样,对家庭来说也是个负担。但眼下看来,这群孩子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学习方式。
或许这就是时代的特点吧。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交流方式,重要的是能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看着这些为学习而努力的孩子,倒让人觉得,有时候改变一下思维方式,也许能发现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