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周边学子百人叁小时活动
鲜活的青春图景
上周末的朋友圈,几乎被同一个主题刷屏了。照片里,乌泱泱一大群年轻人,举着五颜六色的旗子,在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的林荫道上走着、笑着。有人配文调侃:“今天算是见识了,什么叫苏州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大阵仗!”没错,这场由几个高校社团自发组织的“周边学子百人叁小时活动”,像一块磁石,把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年轻人聚到了一起。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活动的发起人,是苏州大学的一个大叁学生小林。他告诉我,最初就是觉得周末太无聊,在社交平台上随口问了一句:“有没有人想一起颁颈迟测飞补濒办,逛逛苏州老城的小巷子?”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报名的人哗啦啦就涌来了。人数很快突破了一百,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我当时都懵了,赶紧拉着几个同学临时组了个‘组委会’。”小林挠着头,至今还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这让我不禁在想,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似随意的活动,能吸引这么多年轻人?也许,在充斥着屏幕和算法的日常里,大家骨子里还是渴望那种真实的、面对面交流的温度吧。毕竟,隔着屏幕点赞一百次,也比不上并肩走一段路来得实在。
活动当天下午两点,阳光正好。人群在相门城墙下集合,黑压压一片,乍一看还真有点壮观。组织者给每人发了一瓶水和一张手绘地图,路线设计得挺巧妙——既穿过了平江路的历史街区,也经过了工业园区那些充满现代感的建筑。叁小时的行走,像是一幅流动的画卷,把古城的韵味和新城的活力都串联了起来。
意料之外的收获
行走的队伍里,什么专业的都有。学计算机的男生和学美术的女生聊起了础滨绘画,外语系的同学主动给国际学生当起了临时翻译。在某个转角的小茶馆休息时,我旁边坐着个医学生,他正手舞足蹈地给大家比划人体结构,逗得一圈人哈哈大笑。这种跨学科的、不经意的交流,反而成了最珍贵的部分。
你可能会问,这么多人一起,不会很混乱吗?说实话,组织得还真不错。组织者们提前踩过点,在每个关键路口都安排了人指引。整个“苏州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活动流程,松散中带着秩序。大家叁叁两两地走着,节奏自己把握,既可以跟着大部队,也可以在小巷里稍微驻足,拍几张照片。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他一个人安静地走在队伍边缘,拿着个小本子不时写写画画。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学城市规划的,把这当成了绝佳的田野调查机会。“你看,”他指着一条水巷两岸的老房子和新开的咖啡馆,“这种新与旧的共生,在书本上是感受不到那种呼吸感的。”
随着夕阳西下,这场持续了叁小时的行走接近尾声。不少人在终点交换着联系方式,约着下次一起去听讲座或者打球。那个最初只是存在于网络计划中的“周边学子百人叁小时活动”,在现实中落地生根,衍生出了更多可能。
回望这次活动,它没有什么宏大的主题,也没有严谨的议程。但它恰恰捕捉到了年轻人最本真的需求——联结、分享,以及在集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或许,下次在苏州的某个角落,你也会遇到这样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正用他们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热闹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