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河98场体验分享,讷河98场亲身感受
那天的阳光特别好,照在讷河98场新修的水泥路上有点晃眼。说实在的,第一次听到“98场”这名字,我还以为是啥演出场所,到了才发现原来是个综合体验区。门口的大爷正慢悠悠地扫着落叶,看见我来,笑着指了指里面的方向。
穿过种满波斯菊的小道,最先吸引我的是那片手工坊。几个老师傅坐在树荫底下编竹篮,手法娴熟得像在变魔术。我凑近看了好久,有个老师傅突然抬头问:“试试不?”我笨手笨脚地学了半天,终于编出个歪歪扭扭的杯垫。虽然丑了点,但那种亲手制作的感觉特别踏实。
意想不到的美食邂逅
走着走着就被一阵焦糖香勾住了脚步。原来是个老式爆米花摊子,就是那种会“砰”一声响的转炉。旁边的大婶正在做糖画,舀起一勺金黄的糖浆,手腕轻转就画出了飞舞的凤凰。我要了个小兔子造型的,含在嘴里甜得刚刚好,莫名想起了小时候校门口的味道。
再往前是片菜园子,木牌上写着“可采摘”。蹲在地里拔萝卜的时候,遇到个带着孩子来的妈妈。小男孩举着刚拔出来的胡萝卜,脸上沾着泥点子却笑得特别开心。这种简单的快乐,在城里真的很少见到了。
下午晃到体验工坊,正好赶上陶艺课。拉坯机转得呼呼响,我坐在小板凳上学着捏泥巴。本以为很简单,结果手里的泥团不是塌了就是歪了。教课的小姑娘特别耐心,手把手地教我怎么用力。当成型的小碗初具模样时,心里突然冒出点小骄傲——这可比买来的纪念品有意思多了。
夕阳西下时,我坐在长廊里休息。远处传来二胡的声音,咿咿呀呀地唱着不知名的曲调。旁边几位老人家在下象棋,偶尔传来清脆的落子声。这一刻特别安静,却又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离开前我又去了趟手工坊,把下午做的陶碗取了回来。虽然碗边有点不平整,釉色也没那么均匀,但握在手里温温的。门口扫地的老大爷还在,看见我的陶碗乐了:“留着挺好,过几年再看更有意思。”
回程的车上,我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忍不住想:现代人总在追逐新奇刺激,却忘了生活最本真的模样。在讷河98场的这段时光,就像给紧绷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那些看似普通的手作、美食和田园乐趣,反而让人找到了久违的踏实感。
手里的陶碗随着车轻轻晃动,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或许真正的体验不在多远的地方,而在我们愿意停下脚步,认真感受的每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