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常德站旁的小巷风景
常德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
每次走出常德火车站出站口,总能看见那群举着牌子招呼旅客的司机。他们身后不远,就是另一番天地——那片藏在车站背后的小巷子。说真的,第一次拐进这些巷子纯属偶然。那天我拖着行李箱绕到车站背面找便利店,没想到撞见了这个与站前广场完全不同的世界。
刚踏进巷口,空气瞬间就安静下来。火车站广播声像被什么东西突然掐断了,取而代之的是自行车铃铛“叮铃铃”的脆响。巷子不宽,两边墙面斑斑驳驳的,有些地方石灰脱落了,露出里头青灰色的砖块。墙角蹲着只花猫,正慢条斯理地舔着爪子,看见人来也不躲,只是懒洋洋地瞥了一眼。
往深处走,生活的痕迹越发浓重。二楼窗户伸出来的晾衣杆上,挂着还在滴水的衬衫;谁家厨房飘出辣椒炒肉的香味,呛得人想打喷嚏,又忍不住多吸两口。这些巷子里的房子都有些年头了,阳台护栏锈得发红,窗框上的绿漆裂成了龟背纹。可偏偏就在这些旧窗台上,摆着几盆开得正旺的月季,粉的粉,红的红,鲜亮得晃眼。
巷子拐角有家修鞋铺,老师傅戴着老花镜,正给一只高跟鞋换鞋跟。他摊子很小,工具却摆得整整齐齐。旁边理发店里,穿着白大褂的理发师和客人用常德话闲聊,电推子“嗡嗡”作响。这些小店都没挂什么醒目的招牌,可来来往往的都是老街坊。
我站在巷子中间往前看,能瞥见远处火车站候车厅的屋顶。那边是南来北往的匆匆过客,这边却是不慌不忙的日常。火车每隔一阵就轰隆隆地开过,震得脚下地面微微发颤,可巷子里的人该干嘛还干嘛——卖豆浆的继续磨豆浆,下棋的继续下棋,好像那震动能帮生活调出某种特别的节奏。
有位大爷坐在自家门槛上剥豆子,我凑过去搭话。他说在这住了四十多年,看着火车站从两层小楼变成现在这气派模样。“我们这儿啊,”他抓了把豆子撒进盆里,“像个后台。前台光鲜亮丽演大戏,我们后台嘛,就安安稳稳过日子。”
这话倒是贴切。常德站旁的小巷风景,确实像剧院的幕后。没有刻意的打扮,却处处透着生活的底气。晾晒的衣物随风摇摆,就像舞台上没来得及收起的布景;灶台上的炒菜声、洗衣机的运转声,这些细碎的声响混在一起,反而比任何精心编排的音乐都来得真实。
天色渐晚,巷子里亮起零零星星的灯火。不是火车站那种明晃晃的白炽灯,而是从窗户里透出来的、带着暖意的黄光。我又回头看了一眼,巷子深处那家小餐馆已经坐了几桌人,啤酒瓶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
走出巷口时,正赶上又一趟列车进站。潮水般的旅客涌出,我混入人群,忍不住又回头望了望。那些小巷子还静静地待在原处,像藏在城市掌纹里的秘密。也许下次路过常德,我还会特意绕到车站后面,去看看那些老墙、那些小店,还有墙角那只永远悠闲的花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