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东台少年与少女共同成长记
操场上那个穿着褪色校服的男生叫小军,他正踮着脚往教学楼张望。初叁的学姐们刚结束晚自习,人群中扎马尾的女生小敏特别显眼——她总爱把书包带调得一样长。
这是2008年春天的东台中学,老教学楼墙上的爬山虎才冒新芽。小军盯着小敏的背影看了好久,直到同学拍他肩膀:“差差作业借来看看?”
同一片树荫下的两个身影
所谓“差差”,是东台中学独有的说法。月考后,老师会把成绩接近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很巧,小军和小敏总在相邻名次,成了固定搭档。每周叁下午,他们坐在操场边的石凳上核对试卷。
“这道题我也错了。”小敏指着数学卷上的函数题,“不过我发现课本第35页有类似例题。”
小军慌忙翻书,动作太急差点撕破页码。阳光透过香樟树叶,在摊开的作业本上投下摇晃的光斑。他闻到小敏头发上淡淡的茉莉香,那是当时女生们最爱用的洗发水味道。
这样的午后有很多。他们从二次函数讨论到物理电路图,偶尔也会说起食堂新来的厨师做的糖醋排骨太甜,或者传达室大爷养的花猫生了四只小猫。在差差的过程中,笔记本的页角渐渐卷起,石凳旁的野草黄了又绿。
某个期末考前,小敏突然说:“其实我知道,上次英语考试你故意改错了两道选择题。”
小军愣住了。他确实这么做过,就为了能继续留在和她差不多的名次段。
“下次别这样了。”小敏把整理好的错题本推过来,“我们要一起进步才对。”
雨季里的自行车铃声
高二文理分科后,小军选了理,小敏选了文。他们不再需要一起差差,但习惯已经养成——每周叁下午,那个石凳依然属于他们。
有天下起暴雨,小军看见小敏站在教学楼门口发呆。“没带伞?”他推着那辆老式永久自行车,“我送你吧。”
小敏犹豫了一下,侧坐在后座上。小军把校服外套披在她头上,自己淋着雨蹬车。穿过人民路时,货车驶过水洼溅起水花,小敏下意识抓住他的衣角。
“其实……”小军的声音混在雨声里,“差差那些日子,是我最期待的时候。”
后座的人轻轻“嗯”了一声。自行车链条咯吱作响,像心跳的节奏。
从那以后,他们开始分享更多东西。小军教小敏物理题时,小敏会把文科笔记借给他。他们发现,虽然不再需要为了名次凑在一起,但互相陪伴已经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高叁的冬天,小军在石凳边等了叁次周叁,小敏都没有出现。后来才知道,她家人安排她转到市区的学校了。没有告别,就像做错题时用橡皮擦轻轻抹去痕迹。
重逢在熟悉的路口
十年后的东台变得几乎认不出来。老校区的石凳还在,但周围的香樟树粗了一圈。小军成了设计师,这次回来看望老师。
在母校门口的红绿灯前,他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小敏牵着个小女孩,正要过马路。
“差差同学。”小军脱口而出那个久违的称呼。
小敏先是一愣,随后笑起来。眼角的细纹和当年解出难题时的笑纹一模一样。
他们站在人行道上说话。小敏的女儿五岁了,正在学钢琴。小军说起自己设计的儿童图书馆刚刚竣工。
“你知道吗?”小敏说,“后来我总和孩子说,妈妈小时候有个学习伙伴,我们互相较劲又互相帮忙。这种一起差差的感觉,长大后很难再有了。”
临别时,小军从包里拿出个泛黄的笔记本。“一直想给你,你整理的错题集。”
小敏翻开本子,扉页上有行褪色的钢笔字:“希望我们永远只差一点点,这样就能一直并肩走下去。”
夕阳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就像当年放学时那样。东台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的日子已经远去,但有些东西比分数更长久——比如石凳上共同消磨的午后时光,比如自行车后座上被风吹起的衣角,比如错题本里小心翼翼藏着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