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河火车站附近站街,车站周边街景随拍
傍晚五点半,讷河火车站出口涌出拖着行李箱的人群。我站在出站口对面的小超市门口,看着这些匆匆而过的身影,忽然觉得这个场景特别熟悉——好像每个小城的火车站都是这样,既忙碌又带着点说不清的倦怠。
出站口右侧立着块褪色的指示牌,上面写着“公交枢纽”四个字。沿着牌子指的方向走,就能看见一排矮旧的门面房。五金店、小吃铺、复印社,还有两家旅馆,招牌都被雨水冲刷得发白。一家面馆门口,老板娘正坐在小板凳上摘豆角,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响着,蒸汽把玻璃窗蒙上一层白雾。
车站周边的烟火气
再往前走是个小广场,几个大爷在那儿下象棋。我凑过去看了会儿,听见他们用浓重的东北口音争论着刚才那步棋该不该跳马。旁边卖糖葫芦的大叔推着自行车经过,车后座扎着草靶子,插满了亮晶晶的糖葫芦。
这时我的注意力被路边几个等活的人吸引了。他们蹲在马路牙子上抽烟,脚边放着工具包,偶尔有车慢下来,他们就站起身迎上去。这种场景在很多车站附近都能见到,算是种特别的谋生方式吧。讷河火车站附近站街的这些人,让我想起老电影里的画面,虽然辛苦,但透着股韧劲。
天色渐渐暗了,路灯次第亮起。车站广场上的灯是那种老式的黄色钠灯,照得人脸都有些发黄。我拐进旁边的小巷,发现这里别有洞天——几家小饭店把桌椅摆到了门外,人们围坐着吃烧烤喝啤酒,聊天的声音此起彼伏。
我在一个卖烤冷面的摊子前停下脚步。摊主是个四十多岁的大姐,动作麻利地在铁板上摊着面饼。“加不加肠?”她头也不抬地问。我要了一份,看着她熟练地打蛋、刷酱、撒洋葱,最后装进纸盒里递过来。热乎乎的烤冷面拿在手里,突然就觉得这个陌生的城市亲切了许多。
随拍中的生活片段
掏出手机,我开始记录这些琐碎的画面——候车室里打盹的旅客、售票窗口前排队的人群、广场上追逐打闹的孩子。这些车站周边街景随拍的瞬间,虽然普通,却特别真实。透过镜头,我注意到很多平时容易忽略的细节:候车室墙上的列车时刻表边角已经卷起,广场地砖的缝隙里长出细小的野草,长椅上的油漆剥落露出里面的木纹。
最打动我的是一位老人,他坐在花坛边上拉二胡。琴声不算悦耳,甚至有些走调,但他闭着眼睛,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前放着的琴盒里,零星有几枚硬币。我站在旁边听了很久,直到车站的钟声响起。
夜晚的车站比白天安静些,但永远不会完全沉睡。售票厅里永远有人,候车室里永远亮着灯,站台上永远有即将出发或刚刚抵达的旅客。这种永不停歇的状态,或许就是火车站最特别的魅力。
离开的时候已是深夜,回头望去,讷河火车站的灯光在夜色中格外温暖。这一天的所见所感,让我对这个地方有了不一样的印象——它不只是一个交通枢纽,更是无数人生活的舞台。那些在车站周边活动的人们,用各自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