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附近200块钱的爱情,周边200元情感故事
那家米粉店
老陈的米粉店开在漓江边上一个小巷口,每天凌晨四点,卷闸门拉上去的声音能传遍半条街。我是常客,总爱在下午没什么人的时候,点一碗叁鲜粉,坐在靠风扇的位置,看他慢悠悠地收拾灶台。他的故事,就是在一个这样的下午,伴着剁酸豆角的笃笃声,一点点漏出来的。
“二十年前咯,”他用毛巾擦着手,眼睛望着门外晃眼的阳光,“她也是像你这样,外地来的,背个画板,说是美院的学生。”那时候他的店更小,只摆得下叁张桌子。姑娘连着来了一个星期,每次都点最便宜的卤菜粉,那时候是四块,现在涨到八块了。
有一天,姑娘掏遍了帆布包,脸憋得通红,还差两块钱。老陈摆摆手说算了。姑娘不肯,说明天一定补上。老陈开玩笑说:“那要不,你给我画张像抵债?”没想到,第二天姑娘真的带来一张素描,画上的老陈围着油腻的围裙,笑得有点憨。那张画,我上次还在他收银台后面的玻璃相框里见过,纸张都泛黄了。
故事就这么开始了。姑娘用她认为“值钱”的方式付账,有时是一张速写,有时是帮他写个好看的价目牌。老陈则变着法儿给她加料,今天多几片锅烧,明天藏个卤蛋在碗底。他说,那段时间,他每天最盼着的就是下午叁点,那个身影出现在巷口。
两百块的夏天
“我们最‘阔气’的一次,”老陈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是去了趟阳朔,就一天。”那天他关了店,两人坐着班车就去了。他记得特别清楚,所有花费加在一起,差不多两百块。看了大榕树,在遇龙河边坐了很久,分吃了一个竹筒饭。
“她指着那些坐游船的人跟我说,‘他们花那么多钱,看的景跟咱们看的,不是一样的山水嘛’。”老陈说这话时,手里捏着一颗蒜,“是啊,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他沉默了一会儿,像是在咀嚼那段时光。那个夏天,所有的情感和陪伴,都被压缩在了那两百块钱的记忆里,简单,却沉甸甸的。
后来呢?我忍不住问。老陈把剥好的蒜丢进钵里:“暑假结束,她就回北方了。开始还通了几封信,后来……慢慢就淡了。”没有电视剧里那种撕心裂肺的告别,就是慢慢地,走散了。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注定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我问他还想不想得起来她的样子。他指指自己的脑袋:“模样其实有点模糊了。”然后又指指胸口,“但感觉,还在这里。特别是每次看到那些背着画架的年轻人,心里都会咯噔一下。”
正说着,有客人喊买单。他应了一声,撩起围裙擦了擦手,又变回了那个麻利的米粉店老板。我看着他微驼的背影,忽然明白了。这份桂林附近200块钱的爱情,早就融进了这烟火缭绕的日常里,变成了卤水的配方,变成了酸豆角的味道,年复一年。
我走出米粉店,夕阳把漓江染成了金色。江面上游船来来往往,我想,那些华丽的故事是属于游客的。而真正留在这片土地上的,是像老陈这样,把一段往事,默默地熬成了一锅汤,滋养着往后所有平淡的日子。这或许就是周边200元情感故事最真实的模样,不完美,但足够真实,也足够让人在某个下午,回味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