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河如何分辨微信附近的人可约,微信附近人识别技巧
纳河最近总觉得微信附近的人功能有点意思,划拉着手机屏幕,那些带着各种头像的用户像走马灯似的闪过。他挠着头嘀咕,这里面到底哪些是真心想交朋友,哪些带着其他目的呢?这问题困扰他好些天了。
从资料页看端倪
要说分辨微信附近的人可约,首先得学会"看相"—不是看面相,是看资料页。纳河发现,有些用户的资料页透着蹊跷:要么是昵称带着露骨暗示,要么是签名栏写着"夜色很美"这类暧昧句子。更明显的是,有些资料页的照片压根不是本人,要么是网图,要么是刻意修得失真的照片。纳河总结了个小窍门:正经交友的人,资料通常真实朴素;而那些目的性强的,资料页往往花哨得像广告牌。
纳河试过在傍晚六点后打开附近的人,这个时间段的用户明显活跃许多。他注意到,有些用户会频繁更新动态,内容多是"一个人好无聊"之类的寂寞独白。不过纳河也提醒自己,不能单凭这个就下定论,毕竟现代人谁还没点孤单时刻呢?
聊天中的蛛丝马迹
纳河慢慢摸索出微信附近人识别技巧,关键在聊天节奏。那些开门见山就问"约不约"的反而好分辨,难的是那些藏着掖着的。纳河发现,正经交友的人聊天节奏比较舒缓,会循序渐进了解彼此;而另一些人,聊不了叁句就往私密话题带,或者急着要转到其他社交平台继续聊。
有次纳河遇到个用户,资料页看着挺正常,可刚聊两句就发来酒店定位。纳河赶紧退出聊天界面,心想这也太直白了。后来他学聪明了,遇到新加的附近的人,会先翻看对方的朋友圈。如果朋友圈对陌生人完全开放,内容却都是奢华场所或暧昧自拍,那就得留个心眼了。
纳河还注意到,微信附近的人可约这个问题,其实换个角度想就明白了:正经交友的人,聊天内容会涉及共同爱好、生活趣事;而目的不纯的,叁句话不离"你在哪住""一个人吗"这类打探隐私的问题。这个发现让纳河在后续的交流中轻松了许多。
现在纳河已经能熟练运用这些微信附近人识别技巧。他习惯在白天时段浏览附近的人,这个时间在线的用户目的性相对单纯。遇到新朋友时,他会先观察对方聊天的耐心程度,正经交友的人从来不会急着见面。纳河觉得,与其费心分辨哪些人可约,不如把时间花在那些愿意慢慢了解彼此的人身上。
纳河把这些经验分享给朋友时,特别强调要保持平常心。微信附近的人功能本身没有问题,重要的是使用者要懂得保护自己。他现在偶尔还会刷附近的人,但心态放松了很多,就像在公园里散步,遇到投缘的就聊两句,话不投机就各自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