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耍女娃,陆丰戏女童趣闻
夏日的风带着咸腥气息掠过渔港,几个穿花布衫的小女孩赤脚在码头边追逐,银铃般的笑声飘得很远。这是陆丰再寻常不过的午后光景,却让人想起当地人常说的那句“陆丰耍女娃”——说的就是这般充满野趣的童年。
说起陆丰耍女娃,倒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老街坊们聚在榕树下喝茶时,总爱聊起谁家闺女又得了剪纸比赛头名,或是哪个伶俐丫头跟着奶奶学唱了整出的正字戏。这些琐碎日常,慢慢织成了专属于这片土地的风景。
渔港边的童谣声
西边的晒渔场上,七八岁的小姑娘阿敏正帮着母亲翻晒鳗鱼。她手上忙活着,嘴里却哼着古老的渔谣:“月光光,照海滩,渔船回来鱼满舱……”调子起起伏伏,像海浪拍打着礁石。邻居经过时笑道:“这丫头,真会耍!”这里的“耍”,含着对机灵劲儿的夸赞。
这种“耍”可不是胡闹。你看那些跟着长辈学刺绣的女孩,手指翻飞间,海鱼、浪花、渔船都活灵活现地绽放在布面上。她们安静坐在门槛边的模样,与奔跑嬉闹时判若两人。这份动静相宜的灵动,或许就是陆丰耍女娃最动人的地方。
镇上文化站的李老师说,他见过太多这样的女孩。有个叫小玥的,平时文静静,可一到节日扮虎狮,那股泼辣劲儿能把全场镇住。“这些孩子啊,就像海边的红树林,看着普通,骨子里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老手艺的新传人
在陆丰戏女童这个话题上,最让人惊喜的是传统正字戏的传承。戏班老师傅说起班里的几个小徒弟,眼睛就亮了起来:“别看她才十岁,台步、身段一点不含糊,开嗓子能唱满堂彩。”小姑娘们平时还爱玩手机、看动画,可一上妆就像换了个人,眼神里都是戏。
有个叫阿玲的女孩告诉我,她最喜欢扮演穆桂英。“扎上靠旗,握着长枪,我觉得自己真成了大将军。”说这话时,她下意识挺直了腰板。这些孩子在戏台上演绎着忠孝节义,而戏台下的她们,也在书写自己的故事。
不过要说陆丰耍女娃全是老传统,那也不尽然。现在不少女孩既能唱戏,又能用短视频记录生活。她们举着手机拍下练功的片段,配上流行音乐,竟也毫无违和。这种新旧交融的鲜活,让陆丰戏女童有了全新的表达方式。
黄昏时分,渔火初上。又听见那些熟悉的笑闹声从巷口传来,伴随着母亲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吆喝。这份日常里的生机勃勃,或许就是陆丰耍女娃最真实的模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她们自在生长,如同海边的芦草,迎着海风,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