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附近200块钱的爱情,周边200元的情感故事
老街转角那家面馆还亮着灯,热腾腾的蒸汽把玻璃窗蒙上一层雾。我常在这儿遇见老陈,他总坐在靠墙的位置,面前摆着十块钱的牛肉面,却要配一瓶二十块的二锅头。
那天雨下得正急,他罕见地邀我同坐。“知道吗?这附近有条巷子,藏着两百块钱的爱情。”他抿了口酒,眼睛望向窗外被雨打湿的霓虹。我当他是喝多了说胡话,直到他掏出那张泛黄的照片。
旧相册里的时光
照片上是两个年轻人,站在老电影院门口。女的扎着麻花辫,男的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那年我在莱西机械厂当学徒,一个月工资叁十六块。”老陈的手指轻抚过照片,“认识小娟是在工会组织的联谊会上,她在那家电影院卖票。”
他们第一次约会就看电影。小娟用自己的员工福利买了票,老陈花两毛钱买了包瓜子。“散场后我们在附近转悠,经过人民商场,橱窗里挂着条红丝巾。”老陈顿了顿,“要两百块,是我小半年工资。”
往后的每个周末,他们都约在电影院见面。有时下班晚了,小娟会从售票窗口递出个馒头,里面夹着咸菜。老陈则省下加班费,买了条便宜的纱巾。“她戴上时眼睛亮亮的,说这是她收到最贵的礼物。”其实那纱巾才五块钱。
消失的承诺
“我拼命加班,想攒够两百块买下那条红丝巾。”老陈又倒了杯酒,“可还没等我攒够钱,她家里给她说了门亲事。”对方是供销社主任的儿子,能拿出叁转一响的彩礼。
最后一次见面还是在老地方。小娟把那个包得整整齐齐的纱巾还给他,转身时肩膀抖得厉害。老陈捏着那张存了八十叁块的存折,在电影院门口坐到天亮。
“后来呢?”我问。
“后来听说她嫁去了外地。我再没谈恋爱,直到叁十五岁才经人介绍成了家。”老陈把杯里的酒一饮而尽,“前些年老伴走了,孩子们都在外地,我就常来这儿坐坐。”
雨渐渐小了,路灯在水洼里投下细碎的光。老陈指着街对面:“那家商场十年前就拆了,现在是个超市。”他笑了笑,“有时候我会想,要是当年真买了那条红丝巾,现在会不会还留着。”
我突然明白,他说的“莱西附近200块钱的爱情”,不是指具体多少钱能买到爱情,而是那个年代里,一份真挚却输给现实的心意。这份情感故事至今还在老街上空飘荡,像永远下不完的雨。
面馆老板过来续茶水,听见我们聊天插了句:“这条街上谁没点故事?东头修鞋的老王,等了叁十年才把初恋追回来。”是啊,在这莱西附近,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价值二百元的情感故事,有的圆满,有的成了永远的遗憾。
临走时老陈说,他下周要去外地看孙子了。我望着他蹒跚走进雨中的背影,想起他描述的那个画面——两个年轻人站在早已拆除的电影院前,眼里装着整个世界的温柔。这条街上每天都在上演新的故事,但那些旧时光里的爱情,依然在某个角落发着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