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品茶海选工作室,德兴品茗优选会所
路过德兴品茶海选工作室的门口,总能看到叁两茶客在玻璃门前驻足。推门时铃铛清脆一响,穿棉麻衫的茶艺师便会从茶海前抬头微笑:“今天想尝尝什么茶?”那种熟稔的语气,倒像是招呼常来串门的老邻居。
隔壁新开的德兴品茗优选会所倒是另一种光景。原木架上的青花瓷罐列队而立,有个穿藏青旗袍的姑娘正在给客人试今年的明前龙井。她斟茶时手腕压得极低,茶汤划出琥珀色的弧线,稳稳落进白瓷盏里,半点水花都不溅。
茶香里的慢时光
坐在德兴品茶海选工作室的榆木茶台前,看着茶艺师不紧不慢地温壶、投茶、醒茶。她拎起银壶高冲时,水柱撞击紫砂壶内壁的声音,竟让我想起山涧溪流拍打鹅卵石的动静。等闻到那股带着炒栗香的凤凰单丛气味飘出来,忽然觉得刚才赶路时的焦躁都被这缕茶香熨平了。
“很多人头回来都坐不住,”茶艺师像是看穿我的心思,“但守着茶海喝过叁巡,节奏自然就慢下来了。”她说的叁巡,是当真要经历闻干香、品茶汤、观叶底这些环节。等指尖碰到盏壁恰到好处的温度,才发觉已经盯着茶叶舒卷的样子发了好一会儿呆。
转角那家德兴品茗优选会所最近搞了个有意思的尝试——把不同产区的金骏眉并排摆开。左边桐木关的带着松烟香,右边政和的藏着蜜果味,客人可以轮流抿着对比。有位老茶客眯眼咂摸了半天,突然拍腿说:“这不就跟听戏似的,梅派程派各有各的味儿!”
在茶汤里找自己
见过年轻白领下班后直奔这里,西装往椅背一搭,捧着钧窑杯久久不说话。也遇过退休教师每周固定来参加茶会,捧着笔记本来认真记水温。有回看见个大学生模样的女孩,在德兴品茶海选工作室的展示柜前犹豫不决,茶艺师上前询问,她小声说:“想找款适合送爸爸的生日茶。”
茶艺师当时推荐的既不是名贵的大红袍,也不是包装华丽的礼盒,而是取了两种不同火功的肉桂让她试。女孩最终选了中火功的那款,理由让人印象深刻:“爸爸总把茶叶闷在保温杯里喝,这个香气浓,经得住泡。”你看,选茶这事,说到底选的是对他人心思的理解。
德兴品茗优选会所的茶单设计得很体贴,每款茶名下面都标注着类似“清冽如泉”“醇厚似蜜”的味觉提示。有次碰到个急性子的客人,指着“兰花香铁观音”追问:“兰花是什么兰?建兰还是蕙兰?”年轻的茶艺师愣了一下,随即巧妙接话:“您不妨先闻闻看,说不定能想起小时候闻过的某棵春兰呢?”
茶室角落的博古架放着些看似不起眼的茶具,手绘青花盖碗边缘有处窑变,反而成了客人最爱用的那只。就像总有人专门来喝某款带微涩的荒野白茶,说那种粗粝感让他想起老家山场的味道。或许在寻找适口茶汤的过程里,我们也在寻找与记忆共鸣的某个片段。
暮色渐浓时,德兴品茶海选工作室的灯盏次第亮起。有熟客拎着自带的武夷水仙来找茶艺师切磋,两人对着茶渣讨论焙火程度;隔壁会所飘出久泡不散的普洱陈香,隔着玻璃能看到茶宠被养得温润如玉。推门走入晚风时,茶香还缠在衣襟上,忽然觉得这个夜晚,因为那盏茶的缘故,过得不算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