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车站后街的小胡同
那天下午四点多,我提着行李箱从陇南火车站出来,太阳斜斜地挂着,把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出站口挤满了接站的人和拉客的司机,各种声音混在一起,闹哄哄的。我本来要直接去汽车站,可一抬眼,瞥见了火车站西边那条不起眼的小巷子。
巷口歪歪扭扭停着几辆叁轮车,有个卖烤红薯的大爷正蹲在路边抽烟。我拖着箱子走过去,轮子磕在水泥地上咔嗒咔嗒响。这条巷子不宽,两边都是些老旧的居民楼,墙皮有些地方都翘起来了,露出里面深色的砖块。
巷子里的烟火气
往里走了十来米,味道先变了。火车站广场上是汽车尾气的味道,这儿却是酱油和葱花混着的香气。几家小餐馆挨着开,招牌都旧了,但门口炖着的锅里冒着白白的热气。有个系着围裙的老板娘正在门口择菜,看见我拖着箱子,抬头笑了笑:“刚下火车啊?”
我点点头,她指指旁边的小板凳:“歇会儿呗,这儿阴凉。”我确实走累了,就坐下来。她说她在这条车站后街的小胡同开了快二十年店了,见过无数像我这样刚下火车的人。“有的人慌慌张张的,有的人慢悠悠的,”她一边掐着豆角一边说,“但从这儿走过的人,脸上都写着故事。”
正说着,巷子深处传来了二胡声,咿咿呀呀的,说不上是什么曲子,但听着让人心里忽然就静下来了。
我起身继续往里走。这巷子比想象中深,岔出去几条更窄的胡同。有家理发店,还是那种老式的转灯,红蓝白叁色慢慢转着。老师傅正在给一位大爷剃头,推子嗡嗡地响。再往前是个小卖部,玻璃柜台里摆着香烟和糖果,跟我小时候记忆里的一模一样。
在陇南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里走着走着,我突然觉得时间好像慢下来了。火车站里人人都行色匆匆,急着去什么地方,但这条巷子不一样,它有自己的节奏。几个老人在一棵槐树下下棋,旁边围着两叁个人看,谁也不着急。
记忆的交叉点
我小时候也在这种巷子里住过。那时候没有这么多高楼,街坊邻居都认识。夏天的晚上,家家户户把竹床搬出来乘凉,大人们摇着蒲扇聊天,我们小孩就在巷子里追来追去。现在这样的地方越来越少了,没想到在陇南火车站后面还藏着这么一条。
巷子尽头有家修鞋铺,老师傅戴着一副老花镜,正埋头给一只皮鞋钉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很有节奏。我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他抬起头,从眼镜上方看我:“修鞋?”我说不是,就是看看。他笑了笑,又低下头继续干活。
这条车站后街的小胡同不像那些开发成景区的老街,它没有刻意打扮自己,就是普通人过日子的地方。晾衣绳上挂着衬衫和裤子,墙角堆着几个花盆,里面种着辣椒和小葱。有户人家窗台上放着个旧收音机,正在播陇南当地的新闻。
我忽然想起还得去汽车站,只好往回走。再经过那家小餐馆时,老板娘已经不在门口了,锅里还在冒着热气。巷口卖烤红薯的大爷也收摊了,只剩下那个空着的铁桶。
走出巷子,重新回到火车站广场,那种熟悉的喧闹又包裹过来。我回头看了一眼那条陇南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它静静地呆在那里,仿佛刚才经历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条普通的巷子没什么特别的,但它让我在匆忙的旅途中,意外地找到了一种久违的安稳感。或许每个火车站背后,都藏着这样一条不为人知的小巷,它们默默见证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自己却始终保持着原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