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兰店学院外援女,普兰店学院外援女生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前两天我在食堂吃饭,听见隔壁桌几个学妹在聊什么“普兰店学院外援女”的事儿。当时我就纳闷了,这“外援”不是体育比赛才用的词吗?怎么跑到咱们学校里来了?
后来仔细一听才明白,原来她们说的是从其他学校来咱们这儿交流的学生。这事说来也巧,我表妹就在隔壁市的职业技术学院读书,她们学校最近也来了几个交流生。听她说,这些同学刚来的时候可热闹了,光是找教学楼都能在校园里转上好几圈。
校园里的新鲜面孔
说回咱们学校,今年来的这些交流生里有个女生特别显眼。倒不是她穿着多时髦,而是那股子认真劲儿。那天我在图书馆看见她,抱着一摞比脸还高的书,挨个找座位。后来才知道,她是来修咱们学校特色课程的。你说说,大老远跑来就为了上一门课,这得多大毅力啊。
其实想想也挺能理解的。咱们学校有些专业确实在全省都数得上号,别的学校的学生想来学习也很正常。不过说实话,刚开始那会儿,确实有些同学对这些“外来户”不太理解。有人觉得她们是来抢资源的,还有人担心她们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磨合中的点点滴滴
但是时间长了,大家发现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就拿那个经常泡图书馆的女生来说吧,她不仅学习认真,还特别愿意分享。有一次我们小组做课题,正好和她分到一组。本来还担心沟通会有问题,结果人家直接拿出了一整套资料,说是她们学校的特色教学方法,可把我们惊着了。
慢慢地,同学们开始主动和这些交流生打交道。食堂吃饭时会凑一桌,周末还会约着一起去市区逛逛。她们给我们讲自己学校的新鲜事,我们给她们介绍本地的特色。这么一来二去,原本的生疏感很快就消失了。
现在走在校园里,经常能看见叁五成群的学生聚在一起讨论问题,其中就有那些普兰店学院外援女生。她们穿着和我们一样的校服,要不是偶尔听到她们讨论自己学校的课程,还真分不出谁是本校生谁是交流生。
要说这事儿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变化,可能最大的改变就是视野更开阔了。以前总觉得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最好的,现在才知道,原来别的学校有那么多新颖的学习方式。就拿记笔记来说吧,有个交流生教我们用思维导图,确实比我们死记硬背强多了。
最近学校社团招新,我还看见几个交流生加入了辩论社。听说她们在原来的学校就是辩论队的主力,这下可给社团注入了新鲜血液。上周的练习赛上,她们提出了全新的辩论思路,让老社员们都眼前一亮。
其实想想,这种学生交流还真是个好事。既能让外校学生体验到我们的教学特色,又能让我们接触到不同的学习理念。虽然刚开始可能会有点不适应,但时间长了,大家都从中受益。现在要是哪天在校园里看不见这些熟悉的新面孔,反倒觉得缺了点什么。
那天在操场上遇见那个经常泡图书馆的女生,她说这学期结束就要回去了。说话时眼里还带着不舍,说在咱们学校学到了很多东西,也交到了不少朋友。我们约好了要保持联系,说不定下学期我们学校的交流项目,我也可以申请去她们学校看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