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女学生喝茶群,济源女生品茶交流组
最近在朋友圈里,总能刷到几个同学分享喝茶的照片。她们有时捧着白瓷杯在图书馆角落自习,有时叁五人围坐在茶馆木桌前说说笑笑。渐渐地,我发现这些照片的定位经常带着「济源女学生喝茶群」的标签——这让我产生了好奇。
某个周末的午后,我跟着室友参加了她们的小聚。推开茶室玻璃门时,紫砂壶正吐出袅袅白雾,有个扎马尾的女生边烫茶杯边说:「凤凰单丛的蜜兰香要等第二泡才明显。」她们传看着手机里存的不同茶叶照片,讨论哪家茶庄的茉莉花茶熏香更自然。我原以为这类聚会会很沉闷,没想到现场比奶茶店闺蜜聊天还热闹。
从解渴到品味的转变
记得刚开始有人建这个「济源女生品茶交流组」时,不过七八个人在群里晒茶包。后来不知谁带来了家里寄的信阳毛尖,大家轮流用玻璃杯泡着看茶叶舒展,突然就打开了新世界。现在她们能分辨出炒青绿茶的火工程度,知道普洱熟茶该用多少度水温。有次班长带来云南同学寄的滇红,所有人围着盖碗研究金毫,那专注劲儿堪比做化学实验。
这种变化挺有意思的。当初大家聚在一起喝茶,可能只是为了找个地方放松。但慢慢地,有人开始留意不同茶叶的产地和工艺,偶尔还会组团去茶城淘宝贝。茶具也从最初的马克杯,渐渐添了青花盖碗、手绘品茗杯这些小物件。有个学设计的女生甚至把二十四节气与应季茶饮做成手账,在社团招新时吸引了不少目光。
最让我意外的是,这些看似传统的饮茶方式,反而成了她们调节节奏的妙招。期末复习时,总有人拎着保温壶来教室,给熬夜的同学倒杯安神的老白茶。学生活动忙乱时,组里姑娘会泡壶漳平水仙,说那清冽的香气能让人冷静下来。茶的味道,就这样悄悄融进了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
如今走过教学楼走廊,偶尔会闻到某个教室里飘出茶香。那个「济源女学生喝茶群」的成员,已经从最初的茶小白变成能向来客介绍茶性的小行家。她们计划下个月在校园文化节设个茶席,让更多同学来体验现代版的「茶生活」。看着她们边试茶样边讨论流程的认真侧脸,我突然觉得,这种慢节奏的聚会方式,或许正是快节奏校园里需要的调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