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小巷子里150的爱情,韶关旧街150元的情缘故事
巷口风铃响
韶关老城区这些七拐八弯的巷子,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墙角总挂着湿润的青苔。那天我举着手机找朋友推荐的糖水铺,导航在迷宫般的小巷里彻底失灵。正要放弃时,转角传来"叮铃铃"的声响——竹竿上挂着的玻璃风铃在初夏的风里打转,底下是间巴掌大的旧书店。
店门挂着"任意书籍150元"的硬纸板,字迹被雨水洇花又晒干。我掀开褪色的蓝布门帘,满墙旧书的气味扑面而来。戴老花镜的店主从柜台后抬头,他身后坐着个穿棉麻裙的姑娘,正低头修补一本《韶关地方志》。阳光从天窗漏进来,把她耳边的碎发染成淡金色。
修补时光的人
"这本要修叁天。"她把摊开的书页轻轻压平,"1942年的版本,现在没人愿意费这个工夫了。"她说话时手指始终护着书脊裂口,像对待容易受惊的雏鸟。我注意到她腕间系着红绳,绳结上串着颗小小的木雕铃铛。
后来我总借着找书的理由往旧书店跑。才知道姑娘叫阿沅,在大学读文献修复,假期来帮爷爷看店。她说这些标价150元的旧书就像等待认领的信物,"收这个数是因为爷爷年轻时,在旧街用150元收到了奶奶写满批注的《诗经》"。
有次暴雨困在店里,她教我修补脱线的封面。雨点砸在瓦片上像在敲编钟,她忽然说:"每本书都藏着某个人的生命片段。你看这句'春深不知处'旁边的泪渍,说不定是几十年前哪个姑娘在相思呢。"
旧街夜雨时
七月末的黄昏,我揣着刚发的翻译稿费钻进小巷。阿沅正在给风铃系新流苏,见我递上的牛皮纸袋怔了怔。"是什么?""你上回盯着橱窗看了很久的那套《岭南草木志》。"她拆开时绳结打了死扣,急得直接用牙去咬。
后来我们坐在门槛吃绿豆冰,她忽然指着斜阳里的巷子:"知道为什么叫150元的爱情吗?爷爷说当年旧街相亲,男方都会带150元——够买两套衣服看叁场电影,还能剩钱给姑娘扯块花布。"晚风把她的话吹得忽远忽近,"现在物价涨了,但店里的书永远这个价。"
夜市灯笼逐一亮起时,她抱出本牛皮包裹的相册。黑白照片里穿着布拉吉的姑娘倚在旧书店门口,正是她奶奶年轻时的模样。"奶奶走前说,有些东西不该跟着时代涨价。"阿沅翻到最后一页,那里夹着张1983年的150元存款单,"比如真心"。
风继续吹
如今巷子口的奶茶店已经涨到二十多元一杯,但旧书店的蓝布门帘还是老样子。上周末我去送新淘到的樟木书盒,看见有个中学生正为差叁十元急得满头汗。阿沅抽出本《宋词选》塞进他书包:"先拿着,下回带作文本来给我看就好。"
暮色渐浓时风铃又响,我们照例把晾晒的书搬回屋内。她踮脚够顶层那排线装书,我伸手扶住摇晃的木梯。这个瞬间突然想起她说过的话——在什么都飞涨的年代,总该有些东西像巷口不变的青石板,像永远标价150元的旧书,像某些不必说出口的心意。
隔壁传来电视声在报天气,说明天仍有雷阵雨。她蹲在地上整理麻绳,哼着听不清词的粤曲。红绳上的木铃铛随着动作轻响,那声音落进渐深的夜色里,很快被晚风带往巷子尽头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