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高邮火车站旁的小巷
站台喧哗外的另一面
每次从高邮火车站下车,总会习惯性地朝右边瞥一眼。那里,就在站前广场的尽头,藏着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它与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的火车站,仅仅隔着一道矮墙,却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说真的,你要是不注意,很可能就径直走出广场,坐上出租车离开了。那条巷子实在太安静了,它的入口被几棵老槐树的树荫半掩着,不像是在招揽谁,倒像是为自己留一片清净。我也是偶然一次等车时,为了避雨才钻了进去,从此便记住了它。
声音与颜色的变化
一步跨进去,感觉立刻就变了。火车站里那种广播声、行李箱轮子与地面的摩擦声、人声的嘈杂,瞬间就被隔绝在外,声音变得沉闷而遥远。巷子里是另一种声响——谁家厨房里传出的炒菜声刺啦刺啦的,伴随着隐约的电视声;有老人在慢悠悠地聊天,说的都是本地话,软软的,听不真切,但感觉很踏实。
这里的颜色也和车站不一样。车站是现代化的银灰和雪白,亮得有些晃眼。而这条高邮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墙壁是斑驳的,带着些年久失修的青灰色和水渍痕迹。墙角探出几丛绿植,不知是谁种的牵牛花,顺着电线爬得老高。阳光在这里也变得温柔,被枝叶切成了碎片,洒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
我慢慢往里走,巷子窄的地方,对面楼里晾晒的衣裳,几乎能蹭到行人的头顶。有花衬衫,有小孩的校服,就那么随性地挂着,随风轻轻摆动。生活气息,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偶遇与闲聊
巷子中段有个小小的杂货铺,老板是个头发花白的大爷,正坐在店门口的竹椅上听收音机。我进去买了瓶水,顺口问了句:“大爷,您在这儿住很多年了吧?”
他眯着眼笑了笑,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说:“可不是嘛,比那火车站年纪都大嘞!以前这儿可安静了,现在嘛……”他朝火车站的方向努了努嘴,“热闹是热闹了,但我们这儿,还是老样子。”
他的话让我琢磨了一会儿。是啊,火车站代表着流动、远方和抵达,是奔波的符号。而这条高邮火车站旁的小巷,代表的却是停留、日常和归属。一个向外,一个向内;一个喧嚣,一个宁静。它们紧紧挨着,互不打扰,却又奇妙地共存着。
再往里走,能看到几扇敞开的门,屋里的陈设简单,有的桌上还摆着没收拾的碗筷。偶尔有自行车铃叮铃铃地响着,骑车的人小心地避让着路人,双方都显得不慌不忙。这种节奏,和火车站里那种争分夺秒的感觉,真是天壤之别。
一道矮墙,两个世界
我找了个石墩坐下,看着这条巷子。它不长,一眼就能望到头;它也不美,甚至有些杂乱。但它有一种力量,能让人的心静下来。我想,对于住在这里的人来说,这条高邮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就是家的代名词。无论他们在外面经历了怎样的奔波,走进这里,听到熟悉的多音,闻到饭菜的香气,心就落到了实处。
那道矮墙,仿佛是一个结界。墙的这边,是效率、速度和目的地;墙的那边,是琐碎、温情和生活的本来面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墙这边匆匆的过客,为了某个目标而来,又为了下一个目标而离开。很少有人会停下脚步,花几分钟时间,到墙的那边去看看。
天色渐渐暗了,巷子里的灯光次第亮起,是那种暖黄色的光,朦朦胧胧的。我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准备离开。走出巷口,火车站的光亮又重新笼罩下来,一辆列车正好进站,又带来一批新的旅人。
我回头又望了一眼那条小巷,它依旧静静地待在那里,藏在树影下,像这座城市的一个秘密。下次再来高邮,我大概还是会进去走一走。那儿藏着一种被我们忽略的,对于生活的,最朴素也最真实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