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那里有站小巷,高要那边有站小巷

发布时间:2025-11-03 02:51:54 来源:原创内容

高要那边有站小巷,我头一回听到这地名时,心里还犯嘀咕:这站小巷到底是车站旁边的小巷子,还是名字就叫"站小巷"呢?

正巧上周去高要办事,我特意提前两小时出门,就为了找找这个传说中的地方。跟着手机导航拐进老城区,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边是带骑楼的旧式房屋。有个蹲在门口择菜的大婶指了指前面:"再走百来米,看见红砖墙右拐就是。"

巷子里的烟火气

转过红砖墙,眼前蓦然开朗——说开阔也不准确,其实巷子宽不过叁米,但两旁密密麻麻挨着各种铺子。修补衣服的阿姨脚踩缝纫机,嘴里还和邻居唠着家常;五金店老板把扳手螺丝刀挂满整面墙,像某种金属艺术装置;最绝的是那家卖裹蒸粽的老店,灶台上的大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那股粽叶混合糯米的香气,能把人的馋虫全勾出来。

我在粽子店门前驻足,老板娘麻利地掀开锅盖,热雾扑面而来。"我们在这条站小巷做了叁十年,"她边包扎粽子边说,"以前巷口真有个老车站,每天清早都有赶车的人来买粽子当早饭。"

原来站小巷真是因车站得名。虽然老车站早已搬迁,但这份记忆却通过巷名和这些老店铺留存下来。我剥开还烫手的粽子,糯米软糯,绿豆绵密,中间藏着流油的咸蛋黄——这味道,怕也是站小巷记忆的一部分吧。

继续往里走,发现巷子竟有岔路,像毛细血管般连接着更多人家。有位老伯在自家门前侍弄盆景,小榆树被他修剪得颇有画意。他告诉我,这些巷子互相贯通,从站小巷能穿到另外两条街。"不过现在年轻人都不记路啦,全靠导航。"老伯摇摇头,剪子利落地削去一根斜枝。

偶遇旧书店

在巷子尽头转角,意外发现一家旧书店。门面很不起眼,要不是门口那块木牌上写着"收购旧书",很容易就错过了。店里空间逼仄,书架顶到天花板,需要爬梯子才能取最上面的书。老板是个戴老花镜的中年人,正用橡皮轻轻擦拭一本旧书的封面。

"这本《高要县志》是八十年代的,"他见我对那本书感兴趣,便递过来,"里面好像提到过站小巷的来历。"我翻开泛黄的书页,果然找到几行记载:清光绪年间此地设驿站,逐渐形成聚落,因巷道狭窄,得名站小巷。

书店老板说,他特意把店开在这里,就是喜欢巷子里的从容节奏。"你看外面那些店铺,好像和几十年前没什么两样。现在到处拆拆建建,反倒是这种小巷子,把从前的日子模样给留住了。"

我在书店呆了近一小时,淘到两本七十年代出版的散文集。付款时注意到柜台玻璃板下压着很多老照片,其中一张黑白照正是站小巷的旧貌——那时路面还是泥土的,骑楼下摆着茶摊,有人力车停在一旁。

走出书店时已近黄昏,夕阳把巷子染成暖金色。修补铺的阿姨收工了,正把缝纫机往屋里搬;五金店老板在门口支起小桌,摆上两碟小菜,看来是要吃晚饭了。那股慢悠悠的生活气息,让人不由自主也放慢了脚步。

回程时我特意绕到巷子另一端,果然如老伯所说,能通到另一条热闹的街道。站在巷口回望,站小巷像一条静谧的隧道,连接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头是车水马龙的现代街市,另一头是凝固了时光的旧日情怀。

这趟高要之行,我本来只是好奇站小巷这个地名,没想到真找到这么个有意思的地方。有时候啊,这些不起眼的小巷子,反倒比那些大名鼎鼎的景点更值得走走看看。它们就像城市的皱纹,每一道都藏着说不完的故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