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山口学生品茶上课,阿拉山口学子品茶学习
阿拉山口的春天总是来得稍晚一些,窗外还挂着去年冬天的枯叶,教室里却已经飘起了淡淡的茶香。这不是什么特色体验课,就是孩子们最普通的语文课堂。李老师端着白瓷杯走进来,杯子里泡着当地牧民送的砖茶,几个学生桌上的保温杯里,也隐约能看到浮动的茶叶。
茶香里的文字
“我们今天读这首边塞诗,”李老师抿了口茶,“大家尝尝茶的苦涩,再品品诗里的味道。”前排的扎娜吹开浮叶,小声说:“老师,这茶和我阿爸煮的一个味儿。”教室里响起善意的笑声。在这里,品茶学习从来不是刻意安排的活动,而是生活与知识自然而然的结合。孩子们在茶香中读诗写字,就像在毡房里听长辈讲故事那样自然。
数学课上,王老师用茶壶举例讲比例:“一壶茶,茶叶放多少,水加多少,都是学问。”坐在窗边的巴特尔举起了手:“老师,我阿妈说,茶要煮到第叁遍才最好喝。”王老师笑了:“没错,这就像我们解题,需要耐心等待最佳时机。”这样的课堂瞬间,在阿拉山口学生品茶上课的日子里比比皆是。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渗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
茶碗里的故乡
学校的茶是普通的砖茶,用大铁壶煮开,倒在各式各样的杯子里。有的孩子用的是阿爸的旧搪瓷缸,有的用的是阿妈买的卡通保温杯。八年级的阿依江说:“喝着茶写字,手不抖,心不慌。”这话说得朴实,却道出了阿拉山口学子品茶学习的真谛。在茶香的陪伴下,那些陌生的公式和难背的课文,似乎都变得亲切起来。
课外活动时,孩子们会跟着生活老师学习煮奶茶。初叁的叶尔森已经掌握了独门秘诀:“要先放盐,后放奶,火候太重要了。”他说这话时,神情认真得像在解一道物理题。或许,这就是阿拉山口学生品茶上课最珍贵的地方——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他们也在传承着祖辈的生活智慧。
冬天的阿拉山口特别冷,教室里的茶香就更浓了。孩子们捧着热茶读“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读“寒夜客来茶当酒”,那些遥远的诗句突然就变得真切起来。语文老师说,他从不刻意解释诗词的意境,而是让孩子们在茶香中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比任何讲解都来得深刻。
放学铃声响起,孩子们收拾书包,不忘把杯子里剩下的茶水喝完。阿依江小心地把茶叶渣倒进教室门口的盆栽里:“让它再发新芽。”这个简单的动作,仿佛蕴含着某种深意——在这片土地上,学习和生活就像茶与水,早已融为一体。
暮色渐浓,教学楼的灯光次第亮起。办公室里,老师们还在批改作业,手边的茶杯冒着热气。操场上,几个值日生打扫完卫生,说笑着往家走。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平淡如水,却像那醇厚的茶汤,余味悠长。在这里,阿拉山口学子品茶学习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深入骨子里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