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品茶喝茶工作室,凤城茶韵品茗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5-11-03 11:32:43 来源:原创内容

走进凤城老街区,拐过青砖墙的转角,一阵若有若无的茶香便牵住了脚步。抬眼望去,“凤城品茶喝茶工作室”的木匾就悬在那里,旁边新添了一块“凤城茶韵品茗工作室”的牌子,墨迹还带着几分新润。两家工作室比邻而居,倒像是约好了要给爱茶人一处完整的归宿。

推开品茶工作室那扇略显厚重的木门,里头的光景让人心里一下子静了下来。原木的长桌上,茶具摆得整整齐齐,一位茶师正不紧不慢地冲着老白茶。热水注入盖碗的刹那,一股带着枣香的甜润气息便弥漫开来,暖烘烘地拂过人脸。“您来得巧,这泡寿眉正到好处,”茶师笑着递过一盏蜜黄色的茶汤,“喝喝看,是不是有种阳光的味道?”

一间是烟火,一间是山水

隔壁的品茗工作室,气氛却不大一样。这里更显清雅些,墙上挂着字画,博古架上的紫砂壶在射灯下泛着温润的光。同样是喝茶,这边的讲究似乎更多。主人是个话不多的清瘦中年人,见我好奇地打量一把段泥西施壶,便走过来轻声讲解:“泥料要润,形制要拙,用久了,它就有了你的脾气。”他泡茶时极少言语,只专注于水流的高低与缓急,仿佛手里的不止是茶,更是一段需要耐心对待的时光。

说来也有趣,两家店风格迥异,客人倒是常常串门。有人先在品茶工作室里喝痛快了,解了渴,过了瘾,便会踱步到隔壁,在品茗工作室里寻个角落安静坐下,学着去品那一泡岩茶里层次分明的岩骨花香。这两间工作室,无意间成了许多人从“喝茶”到“懂茶”的渡口。

常来的李姐就笑着说:“在那边学会了怎么选适合自己的茶,是口腹之享;在这里呢,又学会了怎么静下来,是心神之养。”她指了指窗外老街的石板路,“生活嘛,有时候需要那边的热闹家常,有时候也需要这边的片刻抽离。”

记得一个雨天的午后,我恰好在品茗工作室里躲雨。主人正为一位年轻人冲泡陈年普洱。褐红的茶汤在素白瓷杯里漾着光圈,年轻人端起杯子,抿了一口,眉头先是一紧,随即缓缓舒展开来。“刚开始是苦的,对吧?”主人温和地说,“别急,感受一下喉头那儿。”年轻人依言闭目片刻,忽然睁开眼,有些惊喜:“真的有回甘,很甜润。”那一刻他脸上的神情,仿佛不是尝到了茶味,而是悟到了某种生活的道理。

其实想想,凤城品茶喝茶工作室与凤城茶韵品茗工作室,它们做的,不过是把一片叶子的两种可能,安放在了相邻的两个空间里。一边是柴米油盐里的寻常滋味,是解乏、是聊天、是那份不隔心的热乎气儿;另一边则是笔墨纸砚间的精神意趣,是静心、是品味、是那份有所得的充实感。

老街的日影慢慢西斜,我又坐回了品茶工作室的长凳上。新一壶的凤凰单丛刚刚出汤,那股张扬的兰花香立刻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隔壁飘来隐约的古琴声,与这里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竟一点也不违和。或许,这才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既能安心于当下这杯熨帖肠胃的热茶,也能向往着远方那片清冽甘醇的山水。而这两间小小的凤城品茶工作室,就这么静静地立在老街深处,用各自的方式,为我们守住了这片刻的从容与丰盈。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