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足浴店光说不做的原因
说起这家店,街坊邻居都摇头
最近啊,我家楼下那家常德足浴店可算是出了名了。不过这名气,可不是什么好名声。你随便拉个在附近散步的大爷大妈问问,他们准会摆摆手,叹口气说:“唉,那家店啊,就是雷声大,雨点小!”这话听着糙,但理不糙,说白了,就是大家觉得他们“只吹不做”。招牌上写得天花乱坠,什么“帝王式享受”、“专业技师手法”,可你真进去了,感觉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我记得他们刚开业那会儿,阵仗搞得可真不小。红毯铺地,花篮摆了一长溜,喇叭里循环播放着开业酬宾的优惠,说什么冲五百送叁百,还有资深师傅免费体验。当时我心想着,这不挺好嘛,家门口有个像样的地方能放松一下。可这热情,没过多久就被浇了一盆冷水。
第一次去,我就觉着有点不对劲。前台小姑娘倒是挺热情,一口一个“哥”的叫着,但一说到具体的服务项目,就开始含糊其辞了。我问那位“资深师傅”在不在,她眼神躲闪了一下,说师傅今天刚好请假了,先给我安排另一位手艺同样好的。结果呢?那位技师的手法,生疏得让我怀疑她是不是昨天才刚培训上岗。说好的精准穴位按摩,变成了胡乱揉捏;承诺的深度放松,按完反倒觉得肩膀更僵硬了。这体验,跟广告上说的,差了得有十万八千里。
承诺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这还不是个例。我跟几个去过那家店的朋友聊过,大家的经历都出奇地一致。老王说他办卡时,店员拍着胸脯保证,持卡能预约最好的技师,结果每次预约,对方都说“那位师傅排满了”;李姐则抱怨,说好的免费茶歇、精美点心,去了几次连杯像样的热水都没见着。
你看啊,问题这就来了。一家店,如果把所有心思都花在怎么把广告语写得诱人,怎么把优惠活动设计得复杂上,却忽略了最根本的服务质量,那不就是本末倒置了吗?顾客来足浴店,核心需求是放松身心,是享受专业的服务。你门口的音乐再响,传单印得再漂亮,按得不好,服务跟不上,一切都是白搭。这大概就是常德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的根源了——心思用错了地方。
我就在想啊,这经营者的脑子是不是没转过弯来。他可能觉得,先把人忽悠进来,钱赚到手就行了。可他不想想,现在信息多灵通啊,一个人被坑了,他那整个朋友圈可能就都知道了。这种坏口碑,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以后谁还敢来?这可不是发几张打折券就能挽回的。
再说说那些技师。我看呐,也不是他们不想好好按,很可能是店里的管理和培训根本没跟上。老板只顾着搞营销,没有系统的培训,没有严格的要求,员工自然就松懈了。手法不标准,服务流程随意,整个店的精神面貌就显得很“散”,给人一种不专业、不可靠的感觉。这种足浴店光说不做的原因,深层里还是管理上的缺失和短视。
路,到底该怎么走?
眼看着这家店的客人越来越少,从最初的门庭若市到现在的门可罗雀,我心里其实也挺不是滋味的。毕竟开在自家楼下,我们也希望它红红火火,方便大家。可现在这情况,真是让人惋惜。
其实啊,服务业,尤其是足浴这种注重体验的行当,真没啥捷径可走。你吹得再厉害,那都是一时的。真正的功夫,得下在看不见的地方。比如,静下心来培训技师,让他们的手法真正过关;比如,完善服务流程,让顾客从进门到出门都感到舒心;再比如,真诚地对待每一位顾客的反馈,有错就改。这些事,看起来慢,却是最扎实的路。
隔壁街那家开了七八年的老店,从来没见他们搞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宣传活动,但生意一直很稳定,靠的就是熟客带新客。人家那手艺,是真材实料,按一次就能感觉到差别。这才是长久之计啊。
所以啊,那家常德足浴店要是真想扭转局面,现在最该做的,可能就是停下来,别再想着怎么“吹”了。老老实实地把“做”的功夫捡起来,把服务质量提上去。也许过程会慢一些,但只有这样,才能重新把街坊邻居的信任赢回来。不然,这“只吹不做”的帽子,怕是很难摘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