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辩辩二维码200叫小妹,鄂州辩辩扫码200约伴
最近在鄂州本地的一些网络角落里,总能看到“辩辩二维码200叫小妹”这样的信息。说实在的,第一次瞥见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这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那天晚上闲着刷手机,又一个“鄂州辩辩扫码200约伴”的广告弹了出来。二维码黑白色的,旁边配着几句模棱两可的话。我盯着屏幕发了会儿呆,这年头,连交个朋友都得先扫个码、再掏两百块了?
一次好奇的尝试
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我还是扫了那个辩辩二维码。页面跳转得倒是挺快,要求先加好友再转账。我心里那根弦立马绷紧了——这流程怎么听着这么不靠谱呢?对方头像是个模糊的女孩子背影,朋友圈叁天可见,说话也是惜字如金。
“200块能约到什么?”我试探着问。对方回得倒快:“就是陪你聊聊天、散散步呗。”听起来倒是轻松,可细想又觉得哪儿不对劲。要是真这么简单,为啥不能大大方方说清楚呢?
我找了个借口说要考虑考虑,赶紧退出了聊天。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这种藏在二维码后面的“约伴”,水也太深了。你说这二百块钱花出去,到底是能找到个说话解闷的人,还是直接就打水漂了?更别提那些看不见的风险了。
后来跟几个本地朋友聊起这事,他们直说我太冒失。“现在这种套路太多了,”老李咂咂嘴,“有的是骗个红包就拉黑,有的更麻烦,后面还跟着一连串的消费陷阱。”他说上个月就有人中了招,扫码之后被带到一个茶座,结账时傻眼了——一杯普通茶水敢要价八百。
藏在便捷背后的陷阱
说起来,现在的生活确实方便了。想找人陪聊?扫个码就行。可这种“扫码即来”的陪伴,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是真缺个说话的人,还是只是被那种“即刻满足”的诱惑给拿住了?
我后来留意观察,发现这类“鄂州辩辩二维码200叫小妹”的信息还真不少。它们通常打着“同城交友”、“休闲陪伴”的旗号,用那种若有所指的语气撩拨人心。可是你细品,它们从来不敢把服务内容明明白白写清楚,总是云山雾罩的。
有个在派出所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最近接到的好几起纠纷,都跟这种模糊的“约伴”有关。“说白了,就是钻法律的空子,”他叹了口气,“用暧昧的字眼吸引人,真出了事,又拿交友当挡箭牌。”
想想也是,如果真的只是正经交朋友,何必搞得这么神神秘秘?正经的社交活动多的是,读书会、羽毛球群、登山俱乐部,哪个不是光明正大?偏要选这种藏在二维码后面、说不清道不明的“约伴”?
我现在算是想明白了,那种“扫码即得”的陪伴,就像快餐一样,吃下去顶饱,但没啥营养。真正的陪伴应该是自然而然的,是在共同的兴趣和经历中慢慢培养的,哪能像点外卖一样,扫个码、付个款就送上门来呢?
所以啊,下次再看到“鄂州辩辩扫码200约伴”这样的信息,我还是绕道走吧。与其把钱花在这种虚无缥缈的事情上,不如约上叁五好友,去江边吹吹风,大排档撸个串,那才叫真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