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炮楼别称
寿光大学城边上这片区域,怎么就被叫成炮楼了呢?第一次听说这个称呼时,我愣是没想明白。这里既没有战争遗址,也没有军事设施,就是普普通通的居民区和商业街。
后来跟几个学生聊天才恍然大悟。原来啊,这片区域最显眼的就是几栋叁十多层的高层公寓,远远看过去像几个大碉堡似的。学生们平时开玩笑说"去炮楼找同学玩",指的就是这几栋楼。这称呼就这么在学生中间传开了,挺有意思的。
这个别称怎么来的
说实话,我第一次站在大学城门口往那边看,确实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个叫法。那几栋楼方方正正的,外立面是灰扑扑的水泥色,窗户排列得整整齐齐。要是赶上阴天,乌云压着楼顶,还真有那么点战争电影里碉堡的感觉。不过走近了看,其实就是普通的住宅楼,底下开着各种小店,生活气息挺浓的。
现在这个称呼在学生中间已经成了固定用语。约饭局说"炮楼下面那家麻辣烫见",租房子问"炮楼那边的单间多少钱",大家都懂指的是哪里。连校门口开摩的的师傅都学会了,问你去不去炮楼。
这让我想起以前在大学城的生活。那会儿我们给各个教学楼都起了外号,什么"蒙古包"、"水晶宫",毕业多年后同学聚会,说起这些外号反而比正式名称更亲切。估计现在的学生以后回忆起"炮楼"这个称呼,也会会心一笑吧。
周边的烟火气
虽说叫炮楼听着挺严肃的,但那一带其实特别热闹。楼下全是小吃店、奶茶店、复印店,晚上更是摆满了各种小摊。烤冷面、煎饼果子的香味能飘出老远,学生们下课就爱往那儿钻。
我特别喜欢晚上去那边转悠。路灯把几栋高楼照得通明,每个窗户里都透出温暖的灯光,能想象到里面住着的学生要么在熬夜赶论文,要么在组队打游戏。楼下的便利店永远亮着灯,随时都能买到热的关东煮。这种生活气息,和"炮楼"这个硬邦邦的称呼形成了挺有意思的反差。
有时候想想,这个地方就像是学生们的另一个校园。上课在教室里,真正的生活却在"炮楼"周边展开。租房子、聚餐、逛街、谈恋爱,这些大学生活的点滴,都和这个区域紧紧联系在一起。
现在这个称呼已经成了学生们共同的记忆符号。可能过几年,现在的学生毕业了,新来的学生又会给这里起新的外号。但至少在当下,"炮楼"这个称呼已经深深印在了很多人的大学记忆里。每次听到有人这么说,都能感受到那种只有学生才懂的默契和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