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相似建筑称谓

发布时间:2025-11-03 03:44:26 来源:原创内容

那些被叫做“炮楼”的房子

第一次听说“炮楼”这个称呼,还是去年在岑溪大学城等公交车时偶然听来的。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一边刷手机一边闲聊:“你租的那栋炮楼离第二食堂近吗?”“还行,就是晚上有点吵。”我顺着他们指的方向看去,是几栋瘦高瘦高的居民楼,外墙贴着瓷砖,窗户密密麻麻的,像火柴盒上扎出的小孔。

后来在附近逛多了,才发现这种被称为炮楼的建筑还真不少。它们普遍有七八层高,因为没电梯,租金比正规小区便宜不少。楼与楼挨得很近,用当地房东的话说,“晾衣服都能和对面阳台握手”。这些房子大多是在原来宅基地上盖起来的,很多房间没有对外窗户,租客主要是学生和刚毕业的年轻人。

有次和租房中介小李聊起来,他倒是很直白:“这些楼为啥叫炮楼?你看啊,首先样子就像——方方正正往上蹿,其次嘛……”他嘿嘿一笑,“租的学生多,晚上热闹呗。”这个说法在学生当中也有流传,不过大家也就是当个玩笑,没人真会深究。

其实在岑溪大学城周边,类似这样的民间叫法还真不少。往东边走两公里,有片房子被学生叫做“鸽子笼”,因为阳台特别小,站两个人就转不开身。再往南,几栋贴了粉色墙砖的楼被称为“糖果屋”,倒是比“炮楼”这个称呼可爱多了。

我认识个在这住了叁年的学长,他说刚开始听着也别扭,后来就习惯了。“炮楼就炮楼吧,反正就是个叫法。五百块能租个单间,还要啥自行车?”他那个十平米的房间我去过,除了一张床、一张书桌,就只剩转身的空间了。但墙上贴着他自己画的素描,窗台养着多肉,倒也有几分温馨。

这些别称之所以能流传开来,确实反映了建筑的某些特点。比如被称为炮楼的建筑,往往采光通风都不太理想,房间格局也比较局促。有学生开玩笑说,在“炮楼”里住久了,夏天知道哪面墙最凉快,冬天晓得哪个角落最避风,这都是实战经验。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俗称虽然形象,但确实带着点调侃的意味。有房东尝试过给自家楼起个好听的名字,什么“学子公寓”“菁英苑”,但学生们还是习惯按老样子叫。时间长了,连外卖小哥都懂了——“炮楼叁巷是吧?马上到!”

住在这些楼里的日子,其实挺有多年前大学宿舍的感觉。晚上能闻到各家炒菜的香味,听到隔壁练吉他的声音。楼道里总是堆着共享单车,公告栏贴满了考研辅导和二手交易的信息。这种烟火气,或许是那些高档小区比不了的。

说到底,岑溪大学城周边这些建筑称谓,不管是叫炮楼还是其他什么,都成了这片区域独特的语言密码。它们不只是房子的代号,更记录着一批批学生在这里生活的痕迹。也许再过几年,这些称呼又会变出新花样,但那些发生在楼里的故事,会一直留在这座城市的记忆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