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贵阳中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
从五十元通话说起
前几天刷手机,看到一条消息:“贵阳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我盯着这行字愣了一下,心想现在中学生零花钱都这么多了?转念一想,不对,这说的应该是电话套餐吧。
我表妹就在贵阳读初二,周末来我家写作业时,我随口问起这事。她一边转笔一边说:“我们班好多人都用这个啊,50块管叁个月,每个月3小时通话,主要用来问作业、约打球。”她掏出手机给我看,“你看,都不用自己办卡,学校小卖部就能买。”
这倒是挺新鲜的。记得我们那时候,家长最怕孩子玩手机,现在反倒主动给孩子配电话了。表妹说,她同桌每天放学都要和妈妈通十分钟电话,妈妈在县里工作,就靠这个了解孩子情况。还有个同学爸妈离婚了,每周五晚上固定要跟爸爸通话半小时。
我突然觉得,这五十块钱买的不仅是通话时长。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电话那头连着的是放不下的牵挂。有时候同学间闹矛盾,不好意思当面道歉,也会打个电话说声“对不起”。
不过问题也跟着来了。表妹说,她们班有个男生偷偷用这个套餐谈恋爱,每天晚上躲被窝里打电话,结果月考成绩唰唰往下掉。老师发现后,现在每周都要检查通话记录。
我在想,这个贵阳中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的套餐,就像给成长开了条专属热线。既让孩子有了独立联系外界的空间,又不会让话费成为家庭负担。但怎么用好这叁小时,还真是门学问。
有次去接表妹放学,正好碰到她们班主任。老师说现在很多家长工作忙,和孩子沟通越来越少。这个套餐反而成了亲子交流的契机,有些家长会特意留出时间跟孩子电话聊天。
但也有些家长只管付钱,从不主动打电话。表妹说班上有个女生,每个月通话时长基本没用过,问起来就说“爸妈忙,没空接”。那姑娘说这话时的表情,表妹学给我看,看得我心里怪不是滋味的。
科技发展这么快,视频通话都普及了,为什么这种传统语音通话还在学生中流行?可能就是因为打电话不需要表情管理,听着声音就能感受到情绪。有些当着面说不出口的话,通过电波反而能自然表达。
说到贵阳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这个现象,其实反映的是当代家庭沟通方式的变化。以前孩子放学回家,一家人围着饭桌聊天;现在很多家长加班,孩子补习,能坐下来好好说话的时间真不多。
这时候电话就成了纽带。表妹说她最期待周叁晚上的电话,那是她和在外地出差的爸爸约好的通话时间。虽然每次也就聊十来分钟,但知道那个时间段属于自己,心里就特别踏实。
当然,学校也在引导。听说有班级开展了“电话礼仪”主题班会,教大家怎么高效沟通。还有老师建议学生建立“通话清单”,提前想好要说什么,避免拿起电话不知道聊啥。
看着表妹和同学们用这个贵阳中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套餐的方式,我突然觉得,科技产物用对了,反而能让人的关系更贴近。关键是使用者要明白,工具终究是工具,真正珍贵的是电话两头互相牵挂的心。
现在表妹她们班还在传阅一本《沟通手册》,是语文老师自编的。里面写着:“打电话前先想叁秒,接通后微笑对方能感觉到。”这些细节,正在悄悄改变着孩子们的交流方式。
或许再过几年,这种套餐会升级成更时髦的形式。但无论形式怎么变,人与人之间需要听到声音、需要被倾听的本质不会变。就像表妹说的:“有时候听到妈妈在电话里笑,比我考满分还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