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端大选海选喝茶,福州精选茗茶品鉴会
这几天路过台江金融街,发现不少茶室悄悄换了新招牌,“福州高端大选海选喝茶”的金字在黑胡桃木牌匾上格外醒目。说来有趣,这年头连喝茶都兴办选拔赛了,倒让我想起老家院坝里那棵老茶树——那时哪讲究什么品种产地,抓把茶叶扔进搪瓷缸,开水一冲便是满屋清香。
可现在的茶客们偏不将就。上周末被朋友拉去参加一场福州精选茗茶品鉴会,刚进门就撞见个有意思的场面:穿香云纱的茶艺师正用镊子夹着白瓷杯过筛,旁边戴竹编斗笠的茶农捧着青花瓮,瓮里躺着今春头采的佛手茶。空气中浮着七八种茶香,像不同调性的香水在博弈。
茶汤里的功夫较量
“您尝尝这个。”穿麻布衫的年轻掌柜推来盏蜜黄色茶汤,“去年冬茶冠军,马头岩的水仙。”入口那刻确实惊着舌头了——既有兰花的清雅,又带着苔藓的湿润,咽下去后喉间还留着薄荷似的凉意。旁边有位老茶客眯着眼嘟囔:“这韵致,倒像叁坊七巷雨后青石板缝里钻出的草腥气。”
再看那排参赛茶样,简直成了茶叶博览会。安溪铁观音带着经典的观音韵,政和白毫银针披着细密绒毛,连云南的普洱都来客串。每款茶至少要过叁巡水,专业评委们端着品鉴杯反复闻香,那专注劲儿堪比玉石商人端详翡翠原石。有位大姐说得实在:“好茶就像合身的旗袍,贴着身子滑下去,半点不刮喉咙。”
其实福州人对茶向来挑剔。早年茶亭街的老茶客们,光看茶叶在盖碗里舒卷的形态就能说出门道。现在这场福州高端大选海选喝茶,不过是把市井间的评茶智慧搬上了台面。记得有款奇种茶刚登场就引发讨论,它既有岩茶的骨感,又带着红茶的甜润,像在舌尖演了出《牡丹亭》——明明都是熟悉的味道,组合起来却新鲜得很。
茶农们在这场合格外较真。有位武夷山来的老师傅守着电陶炉控水温,嘴里念叨:“95度水冲瑞香,多一度就毁了叁万芽头。”他带来的参赛茶用松木炭焙了七道,揭开锡罐那刻,竟飘出炒米混着桂皮的暖香。后来那茶得了创新奖,老师傅攥着证书直搓手:“城里人现在懂行,糊弄不得。”
转悠到茶点区时更有意思。茉莉花茶配着芋泥糕,陈年普洱搭上礼饼,甚至还有用茶汤调的鸡尾酒。两个姑娘在试喝冷泡佛手,玻璃杯里浮着几片青叶,喝起来像咬破冰镇葡萄的瞬间。这种新派喝法要放在二十年前,准被老茶客说糟蹋东西,可现在连评委会都单设了创新组。
临近散场时又遇见开场那位香云纱茶艺师,她正在整理今日的茶样记录。盖碗里泡着决赛胜出的老丛水仙,橙红茶汤映着晚霞,竟让我想起闽江落日时波光粼粼的景致。或许这就是福州精选茗茶品鉴会的妙处——既留着古早茶的魂,又生出现代茶的形。
茶歇时听茶商闲聊,说现在消费者比专业评委还厉害,网上查完资料再来品茶,开口就是山场气息和制作工艺。这倒催着茶农们更花心思,今年参赛的好几款茶都采用传统工艺创新,比如用梧桐叶熏制的正山小种,带着特别的草木灰香。那位得了金奖的茶农笑说:“现在种茶像养闺女,不光要内涵好,还得会打扮。”
窗外华灯初上,茶香还未散尽。或许明年这时候,又能遇见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茶味。毕竟这座泡在茶汤里的城市,永远藏着下一杯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