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学校暗号是否仍在使用
前几天路过老家的学校,看着那些穿着校服、叁叁两两走出校门的学生,我脑子里忽然就冒出一个念头:他们现在,还会用那种只有自己人才懂的暗号吗?
记得我们上学那会儿,校门口可是个充满“接头暗语”的地方。比方说,拍叁下书包带,意思是“老师在后头,别说话”;要是吹个特定的口哨,那就是“球场上集合”。这些小小的信号,像是我们之间的秘密纽带,既好玩,又带着点孩子气的神秘。如今时过境迁,不知道平度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
那些年,我们喊过的“天王盖地虎”
跟几个已经当了爹妈的老同学聊起这事,大家都笑了。一个同学说,他当年跟伙伴的暗号是“今天作业是啥”,对方如果回答“数学练习册”,那就表示平安无事;要是回“语文抄写”,那就是提醒“快跑,班主任来了!”。这种把日常对话赋予特殊含义的把戏,在当时可是我们乐此不疲的智力游戏。现在的孩子,还会玩这一套吗?
我特意问了问亲戚家正在读初中的孩子。那孩子用一种“你们大人真老土”的眼神看着我,然后掏出手机,点开一个聊天群:“我们现在都在这里说话,有什么事蔼一下就行了,还用得着暗号?”他手指飞快地划着屏幕,给我看他们各种各样的群——班级群、小组群、游戏群,甚至还有“避老师”的小群。
这倒让我有点感慨了。我们当年那些挤眉弄眼、拍肩膀、对暗语的交流方式,在智能手机面前,似乎真的显得有些古老了。科技改变了沟通的方式,也改变了属于那个年龄的秘密语言。
暗号,真的消失了吗?
不过,仔细想想,事情可能也没那么简单。虽然那些传统形式的暗号变少了,但孩子们创造“秘密语言”的天性,恐怕不会那么容易改变。现在的学校暗号是否仍在使用这个问题,也许该换个角度想想。
我注意到,现在的学生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暗号体系”。比如在网络上,他们用着我们看不太懂的缩写和表情包;在游戏里,他们有着复杂的战术手势和术语;就连穿什么牌子的鞋,听什么类型的音乐,都可能成为一种身份认同的标记。这些算不算是新时代的“暗号”呢?
一位在平度当老师的朋友告诉我,其实在校园里,还是能看到一些“暗号”的影子。只不过形式变了——可能是某个网红动作,可能是某句动漫台词,也可能是某种文具的特定摆法。“孩子们总需要一些只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这位老师说,“这是成长的一部分。”
这么一想,学校暗号是否仍在使用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清晰了起来。那些拍肩膀、对口令的老式暗号,可能真的越来越少见了。但孩子们之间那种通过特定方式识别“自己人”的需求,那种创造属于自己圈子的秘密语言的冲动,应该一直都在。
形式会变,但内核没变。从我们那代的“天王盖地虎”,到现在孩子们的网络用语、圈子黑话,本质上都是成长过程中那份小小的叛逆,那份想要拥有自己小天地的渴望。这么看来,暗号从未真正消失,它只是换了一身衣服,继续活在每一代孩子的青春里。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又回头看了看那个熟悉的校门。虽然再也听不见我们当年那些幼稚又可爱的暗号,但我知道,在那些年轻的脸庞背后,一定有着属于他们这个时代的秘密语言,正在悄悄传递着。这大概就是成长吧,总有些东西会变,也总有些东西,会以不同的形式一直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