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龙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小街转角五十元的温情
相遇在烟火气的转角
和龙巷是那种你稍不留意就会错过的巷子。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墙角的青苔绿得发黑。巷口王阿姨的煎饼摊子总是冒着热气,修鞋的老张坐在马扎上哼着不成调的戏文。我每天下班穿过这条巷子,直到那个飘着桂花香的傍晚。
她在巷子深处的旧书店门口摆了个小摊,卖手工做的布艺玩偶。第一个玩偶是只歪着脑袋的布兔子,标价五十元。我蹲下来看针脚,她说布料是从旧衣服上裁下来的。她的手指上有被针扎过的痕迹,可眼睛亮亮的,像把巷口那盏路灯的光都装进去了。
后来我总绕路去买玩偶。五十块钱,有时是只胖猫,有时是戴围巾的熊。我们说的话从“谢谢”慢慢变多,知道了她叫小暖,书店二楼就是她租的小房间。她说玩偶卖不掉也没关系,摆在那里陪着过往的人也挺好。
两百块钱的夜晚
深秋那天特别冷,我加完班已经晚上十点。巷子里空荡荡的,只有她的窗口还亮着灯。走过去才发现她蹲在路边,面前纸箱里五六只小奶猫瑟瑟发抖。
“书店老板不让养了,”她抬头看我,鼻尖冻得通红,“得找个暖和地方。”
我翻遍口袋,只有两百块钱。去便利店买了牛奶和纸箱,又把剩下的钱塞给她:“先应应急。”她没推辞,只是认真记下数目。那个晚上我们蹲在路灯下喂猫,说了很多话。她说起老家在更南的南方,说起为什么来这座城市。那些话轻轻的,和呼出的白气一起飘进夜色里。
后来两百块钱她坚持要还。不是直接还钱,而是做了个和我很像的布偶,悄悄放在我常路过的巷口石阶上。布偶口袋里装着迭好的两百元,还有张字条:“谢谢那晚你陪我。”
这大概就是和龙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吧,没那么多轰轰烈烈,就是两个普通人,在合适的时间遇见了,然后慢慢把日子过到一起去。
五十元的温度
现在我们偶尔还会说起那些五十元的布偶。她说其实料子成本不到十块,但每个都要花上大半天时间。“可那会儿就是觉得,五十元能换一个人停下脚步,挺值的。”
小街转角五十元的温情,说的不就是这种浅浅的、刚好够让人心里一暖的缘分么?不沉重,不刻意,就像她后来给我织的那条围巾,针脚还是不太齐,但特别暖和。
昨天路过巷口,看见有个女孩在她的摊前挑布偶。还是五十元一个,还是那些有点笨拙却可爱的小物件。我突然想起第一次买布兔子的傍晚,想起她找零钱时微微发红的脸颊。有些东西一直没变,就像这条老巷子,就像五十元能买到的,那份刚刚好的心动。
天快黑了,我得去接她收摊。今晚说要吃巷子尾那家的馄饨,叁鲜馅的,十块钱一碗。日子就这么过着,挺好。